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万历十五年》中的赶考智慧
时间 :   2025-11-10 17:2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谭义凡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万历十五年》这面历史的镜子,照见的不仅是过去的得失,更是我们青年干部当下应有的担当与未来的奋进方向。


从“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中汲取初心如磐、念兹在兹的智慧,奔赴枝叶关情、脚下沾泥的为民之路。书中海瑞的故事尤为发人深省,这位被百姓称为“海青天”的清官,一生恪守道德理想,却在严苛执行《大明律》时,因不了解民间借贷实情,作出了“凡借债到期不还者,一律按强盗罪论处”的判决。这一脱离实际的法令,反而让急需周转的贫苦百姓更加举步维艰。这一案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青年干部必须为民服务。不能只在办公室研读文件,更不能仅凭一腔热情闭门造车,要主动走出机关的“舒适区”,真正沉到田间地头、社区小巷,在群众的家常话中听“弦外之音”,从百姓的眉头间察“急难愁盼”。只有亲手摸过秧苗的壮弱,亲耳听过市井的喧嚣,制定的政策才能既有制度的刚性,又充满人性的温度。要将“人民至上”铭刻于心,外化于行,在解决一件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中,成为百姓信赖的贴心人。


从“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中汲取格物致知、躬行力践的智慧,奔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实干之路。《万历十五年》揭示了一个深刻困境:整个文官体系习惯于在道德文章里打转,却严重缺乏“数目字管理”的能力。张居正的改革便是一个典型,他推行的“一条鞭法”意图简化税制,但因缺乏精准的田地丈量和人口统计,最终在执行中走了样,良法美意反而加重了某些地区的负担。这一案例警示我们,青年干部必须求真务实,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切不可满足于“大概”“可能”,要培养用数据说话、靠事实决策的习惯,务必警惕“纸上谈兵”和“路径依赖”。要敢于对“材料政绩”说不,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准问题的“七寸”,像“钉钉子”一样,一锤一锤敲准位置,确保各项举措精准落地,滴灌到事业的“田间地头”,练就一身扛重活、打硬仗的“铁肩膀”。


从“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中汲取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智慧,奔赴胸怀天下、计之深远的奋进之路。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洞察历史的宏大视角。书中人物,无论是励精图治的张居正,还是消极怠政的万历皇帝,他们的选择与结局,都深受当时制度结构与时代局限的制约。张居正身后被清算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失败,更是时代系统性矛盾的必然结果。这要求青年干部必须跳出“一时一事”的局限,培养登高望远的战略眼光,切不可陷入事务主义的“窠臼”,只顾“低头拉车”,忘了“抬头看路”。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把握规律,从眼前事务看到长远影响,时刻保持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感知,自觉将本职工作融入发展全局中去考量。这种将具体工作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能力,正是我们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当我们既有为民情怀,又有务实精神,更具备历史眼光,就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赶考答卷。(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政府办公室:谭义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