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在线近日,据《半月谈》报道,一些地方在运用检查考核指标评判基层工作时,出现数据达标、治理失效的现象,甚至陷入“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怪圈。
扫视周围,有些地方似乎把检查考核当成工作“主旋律”。上级部门热衷于制定各种各样的指标,仿佛指标越多,工作就越出色,治理就越有效。考核本是工作的“指挥棒”“助推器”,恰当准确的考核指标能够将工作目标细化、量化,鞭策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更好推动工作落地落实。倘若直接把考核指标当成工作目标,则容易导致“唯指标论”“唯数据论”,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层层指标的重压之下,基层干部们仿佛成了“提线木偶”,失去了自主工作的能力和权力。
上级部门下达的考核任务,在考核制定过程中,基层往往未能充分参与,导致对任务目标和预期效果了解不全面,执行时只能被动落实,难以根据本地实际灵活调整优化。于是,为了在短时间内展示工作成绩,基层干部们不得不“自我加压”,焦虑心态在基层环境中迅速“传染”。这种焦虑,无疑是在给基层工作“添乱”,让基层干部们背上了沉重的“指标包袱”。
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工作落实和问题解决,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数据达标。试图通过严厉问责,用庞杂指标体系来推进基层治理,就会出现指标代替目标,形式主义泛滥,以及有限治理资源浪费的问题。要想打破这种形式主义考核,真正做到服务基层,就必须回归考核本质。
要匡正干事导向,由“私念”变“实干”。政绩观是干部谋事创业的“总开关”,必须从思想深处纠治领导干部的政绩观问题。要加强学习宣传,将反对形式主义作为党内纪律教育重要内容,并纳入“理论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廉政履职谈话”等党员日常管理之中,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权力观、事业观,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深入基层摸清问题,多倾听基层声音、多了解基层工作现状、多体谅基层干部难处,进一步凝聚合力、梳理内容、提升精准性,从而解决基层“虚任务”“虚指标”等问题,实现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
要精简考核指标,由“痕迹”变“实绩”。督查检查考核,是为了发现问题、检验成效、促进工作,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的考核,只会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无所适从。要坚持问题导向,科学优化考核设置,化繁为简,对现有考核指标内容进行精简“瘦身”,对工作性质相似、涵盖内容相近、服务对象相同的考核指标进行整合,从源头上为基层减负。同时,加强不同层级、不同部门考核信息管理与资源共享,强化沟通协作,减少频繁检查、考核次数,提高考核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让基层干部拥有更多话语权和自主权,放开手脚、轻装前行,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抓落实上。
要优化督查考核,由“时效”变“长效”。基层减负不是“一锤子买卖”,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形成长效机制。要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树立重实绩、重实干、重基层的用人导向,将考核重心前移至工作重点和难点上。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强化监督实施,加强跟踪问效,常态化做好典型问题核查通报,对“换汤不换药”行为零容忍、动真格,发挥“查处一个、警示一批、教育一片”的震慑效果。建立健全减负“反向评价”机制,分领域开展基层减负工作满意度反向测评,倒逼基层减负责任落实。(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委组织部:郑勇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