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在线村民在秋汛过后的泥水中抢收抢种,田间地头满是与时间赛跑的忙碌身影;而村内大喇叭却循环播报着秸秆禁烧、禁放烟花的通知,村头“秸秆禁烧指挥部”里干部定点值守——这样的场景,难免让群众觉得“不合时宜”。
秸秆禁烧本是落实中央政策、守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镇村通过大喇叭宣传、悬挂横幅、干部蹲守等方式推进,足见对工作的重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工作开展脱离了基层实际:连续阴雨让秸秆吸饱水分无法焚烧,抢收抢种的村民更无暇顾及烟花爆竹,他们真正急需的是排涝帮扶、农机调度、晾晒场地协调等实际支持。这种“刮风下雨开防火会”的机械执行,本质上是部分基层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只盯着“完成上级任务”,却忘了“为民服务”的初心,把“对上负责”与“对下尽责”割裂开了。《人民日报》的报道,也说明这类“政策走样”的问题并非个例,值得所有党员干部警醒。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三秋”生产关键期,北方多地遭遇持续阴雨,正是考验基层治理能力的时刻。那些主动组建突击队、调度农机、创新存储方式的乡村好青年,用务实行动诠释了责任担当,也为基层工作树立了榜样——基层工作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量体裁衣”。
要破解这类问题,首先需树立“以民为本”的政绩观,让干部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而非单纯应付上级检查。其次要建立灵活的工作调整机制,赋予基层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工作安排的自主权,避免“一刀切”的机械执行。最后应畅通民意反馈渠道,通过村民议事会、线上留言等方式,让群众的急难愁盼能及时传递到决策层,让政策执行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只有让干部多走进田间地头听民意,多俯下身子解民忧,才能让政策真正惠及群众,让治理效能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中。(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右所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王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