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在线近日,一名年轻基层公务员在朋友圈求助:“领导交代了一项工作,叫我‘看着办’,这是什么意思?我该怎么办?”这句话在一些场景中频繁出现,听似给足空间,实则目标不清、路径不明、责任不准,把一线推到模糊地带,办不好担心问责,想作为又缺少依据,久而久之,效率受损、作风滑向谨小慎微,群众期盼被消磨在拖与耗里。
“看着办”本应是弹性授权,是在方向明确、规则清楚、资源匹配的前提下,允许一线因情施策、快速响应。偏离了这些前提,就会变成风险下移、责任上移:口头交代代替书面要点,程序界面含糊其词,配套保障缺位,承办者只好层层请示、步步求证,时间耗在往返沟通上,结果却难以落到“见效”上。这不是灵活,是失责;不是放权,是放任。
要把“弹性”拧进“规矩”,关键在授权与明责同向发力。交办之初就把方向、标准、路径讲到位,把政策底线、目标指标、时间节点、验收口径写清楚,把协同分工、关键环节、风险点位定清楚,用清晰可检的要点替代语焉不详的口头。推动清单化管理,让要点、流程、风险与容错同步上线,做到按单流转、照单履职、依授权办事,既给出“放得下”的底气,也提供“接得住”的抓手。同步完善督办与评价,把目光从“材料厚薄、会议多少”移向“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更多依靠现场抽查、第三方评估和闭环复盘,让每一次处置都能沉淀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与之配套的,是把容错纠错真正立起来:对依规依授权探索的干部,及时澄清正名、鼓励担当;对借“授权”之名行不作为、慢作为之实的,严肃问责、压实责任链条。
领导干部要带头改进交办方式,从语义弹性走向边界清晰。重要、紧急、复杂事项,明确授权范围、时限要求、资源保障、风险底线与反馈机制,把“说与做”固化到可执行、可追溯的载体上;确需一线灵活把握的,也要划清红线、标注灰区、留出空间,让一线既不被“无边授权”裹挟,也不被“无据可依”束缚。
“看着办”不是挡箭牌,更不是推责术。让指令有界、让执行有据、让创新有底,把模糊授权变成标准化、清单化、闭环化的有效治理,把制度供给与作风建设一体推进,才能为担当者托底、为实干者撑腰,让每一项工作都看得清、办得成、见实效。(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