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在线检查考核是检验落实成效的重要制度安排,精准合理的考核,方能促实干、强担当、出实效。11月6日《半月谈》公众号指出,一些地方检查考核偏多偏繁、偏离实效,数据达标却治理失效,基层忙在台账里、累在迎检中。必须把考核拧回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正道,关键在精准、在务实、在能落地,把为基层减负贯通到指标设计、过程督办、结果运用全链条。
问题不在基层“不够忙”,而在考核“不够准”。有的检查频密交叉、重痕迹轻成效;有的指标与目的脱节,“为过关而过关”;有的以考代治、以问责代管理,甚至把责任层层下压让基层“背锅”。从政治上看,这是偏离以人民为中心、背离高质量发展、与基层治理现代化不匹配的表现:群众获得感提不上去,发展质效强不起来,治理能力练不出来。指挥棒一偏,形式主义就会滋生。
给考核松绑,先要“量体裁衣”。建立“一线共定、试运行后校准”机制,让指标从一线来、到一线去;推行“1+N”结构。即1个结果性核心指标聚焦主攻方向,若干弹性与底线指标作支撑,原则上合计不超过5个,并实施年度指标库“瘦身”。坚持“等额瘦身”,新增任何一项指标,必须等额取消一项存量指标,并公开保留与取消的理由清单。同步推进“减表、减频、减打扰”,实现一次采集、多端共享、穿透式抽查;实行年度指标公开承诺与第三方审计**,对兑现情况开展问责性评估,让材料回归证据、数据回归事实、结论回归现场。
权责要一起配,方法要用对。完善“目标清单+权责清单+指标清单+整改清单”,把事权、人财物与考核要求同步下达;专业事由专业人评,避免外行指挥内行。推动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督查“只进一扇门”,季度晾晒、年终会商、闭环整改;对民生服务、执法监管、项目建设等领域分类制定口径与节奏。严格一票否决边界,只适用于法定底线事项,坚决防止泛化扩围;建立负面清单,将留痕式打卡、材料式凑数等纳入禁止项;第三方评估实行地域回避、人员回避和比例抽核,杜绝“关系化”。
把结果真正用起来,形成刚性牵引。将问题解决率、群众复访下降率、办理时效等关键指标与选人用人、绩效薪酬、评先评优硬性挂钩,材料分一律不作加分项;对因担当作为出现的偏差,落实容错纠错与赛马比拼,让“真干者”有劲头、“实干者”有底气,把注意力从“迎检分”转到“治理效”。
衡量干部,不看“忙不忙”,就看“事成没成、群众认不认”。让考核表变成施工图、进度表、验收单,把时间还给落实,把精力还给为民。给考核松绑,才能让治理见效;以“实效之稳”,托起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胜”。(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