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为根治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顽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写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松绑减负这篇文章,必须以《若干规定》为新起点,在“常”字上做深做实,着力落好常态巡查、常新机制、长效文化这三笔,书写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崭新篇章。
首笔“常态巡查”,织密监督之网,让形式主义无处遁形。形式主义之所以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善于“变形”、精于“隐匿”,一阵风过之后,便改头换面、悄然再生。因此,根治之道,首在让监督利剑高悬、震慑常在。要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的常态化监督体系,上级部门需改变“运动式”检查,将日常督查、随机抽查与专项巡查有机结合,特别要畅通基层干部和群众反映渠道,设立“减负观测点”,让问题在“阳光下”无处藏身。同时要敢于动真碰硬,对发现的“变种”形式主义、隐形负担,必须坚决亮剑、严肃问责,形成强力震慑,真正让监督“长牙”“带电”,使形式主义之弊在常态监督中消解于无形。
次笔“常新机制”,激活治理之源,让减负动能生生不息。《若干规定》的出台,标志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然而,制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建立,更在于持续创新与动态更新。破除形式主义沉疴,不能满足于文件出台,更要着力打通制度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并确保制度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深刻认识到,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和变异性,必须建立对《若干规定》执行效果的常态化评估反馈机制,畅通基层干部和群众意见反映渠道,密切关注形式主义的新动向、新表现(如“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变异的“责任状”等)。基于实践反馈和形势变化,及时对机制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堵塞漏洞,提升其精准性和适应性。同时,要确保《若干规定》中明确的精文减会硬杠杠、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厘清权责边界等要求刚性落实,强化问责问效,对违反规定加重基层负担的行为露头就打、严肃查处,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唯有让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方能从源头斩断形式主义滋生蔓延的链条,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澈活水。
终笔“长效文化”,筑牢思想之基,涵养实干担当新风尚。古人云:“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形式主义表象在行为,根源在思想观念与政绩导向。写好“常”字文章,最终要落到培塑崇尚实干、担当作为的深厚文化土壤上。要持续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清形式主义的巨大危害,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时刻警惕形式主义的各种新变种。各级领导干部更要率先垂范,带头深入一线察实情、解难题,以“关键少数”的务实作风引领“绝大多数”的行动自觉。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让重实干、重实绩、重实效蔚然成风,使形式主义失去赖以生存的价值认同和精神支撑,让为基层减负、为实干撑腰的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写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这篇“常”字文章,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以《若干规定》为纲,唯有以“常”为要,在常态巡查中形成威慑力,在常新机制中激发内生力,在长效文化中凝聚向心力,方能久久为功,彻底铲除形式主义滋生土壤,让广大基层干部真正从无谓的事务与束缚中解放出来,将智慧和力量毫无保留地倾注于服务人民、推动发展的壮阔事业之中,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书写“善作善成”的实干篇章。(青岛市崂山区委组织部:尹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