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作物从播种到收获需历经数月孕育,急不得、躁不得,干部成长与事业发展亦是如此,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实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速成品”,而是长期雕琢出的“精细活”。在功利思想偶有抬头、短期行为时有显现的当下,党员干部更需涵养“长期主义”思维,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时代考卷上书写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案。
做“长期主义”干部,要放弃“昙花一现”的虚功,树牢“功在千秋”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干部践行“长期主义”的思想根基,倘若陷入“速成主义”陷阱,只盯着眼前显绩,甚至为个人升迁而大搞形象工程,其结果必然如沙滩建塔,难以持久。真正的政绩,应是那些经得起历史检验、对长远发展有益的事业,正如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呕心沥血治理“三害”,谷文昌同志在东山带领百姓十余年植树造林防风沙,这些默默耕耘的“潜功”,最终成就了泽被后世的“显功”。“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党员干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群众的长远利益放在首位,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才能把政绩写到群众心中。
做“长期主义”干部,要拒绝“华而不实”花架子,磨砺“久久为功”的真本领。锻造过硬本领,是支撑“长期主义”的坚实力量。在知识爆炸、技术迭代的今天,没有持续学习、久久为功的韧劲,便难以应对复杂局面、驾驭时代风云。无论是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专业能力、服务群众的实干本领,都需要日积月累地钻研与实践。那种满足于“吃老本”,指望“一招鲜,吃遍天”的想法,终将被时代浪潮淘汰。唯有把学习当作终身课题,沉下心、俯下身,在基层一线、改革前沿、重大任务中反复锤炼,不断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和经验盲区,才能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稳立潮头,为长远事业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石。
做“长期主义”干部,要放下“急于求成”的心态,锤炼“厚积薄发”的硬实力。不以职务高低、提拔快慢论英雄,是涵养“长期主义”干部队伍的关键生态。干部的成长有其内在规律,如同树木生长需要阳光雨露,同样需要时间的沉淀。若提拔任用中过度看重一时之绩,片面强调“年轻化”,就可能会催生出浮躁现象,不仅违背人才成长规律,更会扭曲干部的奋斗价值观。一个健康的政治生态,应当充分尊重干部成长规律,既为优秀年轻干部搭梯子,也为踏实肯干、经验丰富的“老黄牛”式干部架舞台。评价干部,应重实绩、重口碑、重一贯表现,而非简单以职位高低、晋升速度作为衡量尺度。唯有如此,才能引导干部静心干事,把精力真正用在推动发展、服务人民的长远事业上。(青岛市崂山区委组织部:刘鸣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