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抓落实方面强调:“要求真务实抓落实、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抓落实历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工作要求,也是大力倡导的工作方法。越是任务艰巨、挑战严峻,越要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抓好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落实的要求,要葆“真心”、下“真功”,察“实情”、求“实效”,确保各项工作都能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葆“真心”,以“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虔诚校准抓落实的出发点。“天下至德,莫大于忠。”抓落实的首要前提,是问问自己为什么干,是真想干、为公干,还是假想干、为己干。动机不同,结果必然迥异。倘若怀着“伪落实”的功利心,工作便难免沦为做给上级看的“表演秀”、追求个人政绩的“镀金场”,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华而不实,甚至劳民伤财。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认真思考、审视自己的内心,做到真想干、为公干。要铸就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将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内化于心,从思想深处增强“为何要干”的政治自觉。要树立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时刻提醒自己“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钉在“为民造福”上。要像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一样,用生命在兰考沙丘上书写赤子情深,唯有怀揣这颗为国为民的“真心”,落实才能方向不偏、动力不竭,拥有最高洁而坚韧的内驱力。
下“真功”,以“劈波斩浪奋楫行”的勇毅攻克抓落实的梗阻点。《之江新语》中有一篇《抓落实如敲钉子》写道:“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钉到了点上,只钉一两下,钉子会掉下来;钉个三四下,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动;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落实之路,从无坦途,必然布满荆棘与挑战。“真功”与否,直接体现在面对矛盾困难时的抉择,是望而却步、绕道而行,还是动真碰硬、一抓到底。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避免选择性落实、漂浮性落实。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攻坚克难,要主动到矛盾集中的一线去排雷,乐于接烫手山芋,善于钻错综复杂的“矛盾窝”,在解决一个个棘手问题中彰显担当本色。要坚持深入调研,掌握科学方法。“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更谈不上有效落实。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听真话、察实情,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摸清吃透,从而开出精准有效的“药方”,确保我们的“勇”建立在“智”的基础之上。
察“实情”,以“脚沾泥土接地气”的作风夯实抓落实的基准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抓落实不可动摇的基准线。决策是否符合实际,措施是否对症下药,绝不取决于办公室里的“纸上谈兵”,而取决于脚下沾了多少泥土、心中装了多少民情。脱离实际的“落实”,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么是“拍脑袋”决策的蛮干,要么是罔顾地域差异的“一刀切”,其结果往往是执行受阻、效果不彰,甚至南辕北辙。精准扶贫之所以能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其核心就在于“因村因户因人施策”这一重要决策。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必须将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要走出“文山会海”,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与群众坐一条板凳,听他们讲心里话,掌握最真实、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科学精神,要追求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不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不搞急功近利的“运动式”落实。
求“实效”,以“金石可镂韧者成”的执着锁定抓落实的落脚点。“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抓落实,最终要看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产生了实际效果、人民群众是否真正满意。这是衡量一切工作成败的最终标准,也是“实”字的最终归宿。如果工作满足于“做过了”而不是“做好了”,搞“材料美化”和“数字游戏”,那就陷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与“实效”背道而驰。广大党员干部干工作要求实效,必须牢固树立结果导向,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根本尺度,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问题解决的实际成果来说话,让“成效”成为最好的“汇报稿”。必须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久久为功的韧劲,要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折腾、不反复,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形成决策—执行—反馈—优化的完整闭环,确保各项工作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青州市委组织部:吕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