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功,历来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明确要求"改进调查研究",强调"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然而,一些基层调研却出现了"夹心层"现象——调研者看似深入基层,实则走的是精心设计的"调研路线"和"盆景典型",难以触及基层真实情况,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种状况亟需通过"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工作方法来破解。
基层调研困在“夹心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三种“症状”。一是“悬浮式调研”,一些调研者满足于蜻蜓点水式的走访,常常是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再围着桌子听汇报,既不深入田间地头,也不与群众促膝谈心,对基层情况只有模糊印象而无真切认知,调研成果自然难以反映真实问题。二是“盆景式调研”,个别单位自作聪明,揣度上级调研意图后,精心打造“示范点”,甚至组织群众“背台词”“演剧情”,将调研路线设计成“观光路线”,使调研沦为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甚至“闹剧”,看似亮点纷呈,实则与基层真实状况相去甚远。三是“表格化调研”,一些调研者图省事,向基层下发大量调查问卷,以数据收集代替实地走访,用微信要材料、电话问情况代替面对面交流,既不核实数据真实性,也不分析数据背后的深层逻辑,导致调研成果沦为缺乏温度的纸面文章,难以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夹心层”式基层调研已形成了三大负面链条,对基层治理和民生发展造成多重危害。其一,形成“信息失真链”。当调研无法穿透“夹心层”,决策就会建立在失真信息基础上。若调研不实,资金、项目便可能错配,真正有需求的地区和群众得不到扶持,长此以往极易引发群众不满,动摇政策实施的根基。其二,催生“形式主义链”。基层为应付调研疲于打造“迎检工程”,诸如突击修建粉饰门面的“示范墙”,扎堆制作同质化的宣传标语、宣传展板、PPT汇报等,把精力耗费在表面功夫上,不仅挤占了服务群众的资源,更助长了虚浮不实的工作作风。其三,破坏“干群关系链”。群众对“夹心层”式调研的反感会逐渐转化为对政府的不信任,原本紧密的干群联系被削弱,进而降低政府公信力,给基层治理带来无形阻力。
基层调研陷入“夹心层”困境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从制度层面看,“三多”问题构成了显著阻碍。调研任务过多,往往超出基层实际承载能力,导致许多调研只能浮于表面;调研内容过繁,过于追求面面俱到,使得重点难以突出,基层在准备过程中疲于应付;陪同要求过细,层层加码的陪同标准不仅增加了基层负担,还容易让调研变成“走过场”,失去了深入了解真实情况的意义。从干部层面看,“三怕”心理成为了内在桎梏。部分干部怕发现问题担责,在调研中刻意回避敏感点;怕触及矛盾难解,面对复杂问题选择绕道走,缺乏直面困难的勇气;怕暴露短板受责,担心自身工作中的不足被揭露,于是在调研中有所隐瞒,这使得调研难以触及核心问题。从技术层面看,“三重”障碍进一步扭曲了调研的真实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层层过滤,许多关键细节被有意或无意地删减;调研场景经过精心设计,基层为了展现良好形象,提前布置安排,导致调研所见并非真实常态;问题被选择性呈现,不利于调研者全面、客观地掌握情况,严重影响了调研结果的准确性。
"四不两直"方法是破解基层调研困在"夹心层"的利器,可考虑建立以下调研机制。一是建立"突击式"调研机制,如焦裕禄当年"蹲点调研"那样不打招呼直插现场收集真实民情。二是建立"沉浸式"调研机制,像贵州省晴隆县委原书记姜仕坤那样"走农户、钻羊圈",与群众细算经济账、共谋脱贫策。三是建立"问题导向"调研机制,带着明确问题下去,带着解决方案回来。如江苏省实施的“难题攻坚”调研法。四是建立"数字化"辅助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确定调研重点区域,避免盲目调研。如广东省开发的"民情地图"系统。五是建立"闭环管理"机制,对调研发现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确保件件有回音。如四川省建立的"调研—整改—反馈"闭环系统。
基层调研的本质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四不两直"方法为指引,真正深入基层"解剖麻雀","身入"又"心至","观察"更"洞察"。如同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所强调的“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只有穿透基层调研"夹心层",才能听到最真实的民声,发现最本质的问题,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泸县财政局: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