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群众是检验工作的“最佳评判员”。对干部而言,深入基层调研不是“选答题”,而是“必修课”;解决群众诉求不是“额外功”,而是“本分事”。要沉下身子、迈开步子,在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中践行初心,才能赢得群众信任与支持。
深入基层是察实情的前提,容不得“走过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真实诉求、基层的实际难题,从来不在会议室的汇报材料里,而在田间地头的脚印中、农家小院的聊天里。有的干部下基层,满足于“车览一圈、座谈一阵、合影一张”,既没看清群众的“表情包”,也没听懂诉求的“潜台词”,这样的调研不过是“走过场”;反观那些真正为民的干部,或是住村蹲点与农户同吃同住,摸清“种粮补贴是否到位”“灌溉设施是否够用”,或是走街串巷与商户细聊,了解“经营成本高在哪”“政策扶持缺什么”——唯有贴近群众,才能掌握“第一手情况”,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干部若脱离基层,就像“盲人摸象”,再完美的政策也可能“水土不服”,再用心的规划也会“隔靴搔痒”。
解决难题是守初心的关键,来不得“空表态”。调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破解难题。群众盼的不是“好听的承诺”,而是“实在的解决”:务工者盼就业机会,养殖户盼销路畅通,社区居民盼养老便利……这些看似“小事”,却是群众心头的“大事”。有的干部面对群众诉求,要么“这个不归我管”推诿扯皮,要么“会研究一下”敷衍塞责,看似“有回应”,实则“没行动”,这样的“指手画脚”只会凉了群众的心;而真正坚守初心的干部,会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比如协调资源为偏远村建光伏扶贫电站,帮留守妇女找到家门口的就业岗,简化流程让老人“一次不用跑”就能办养老认证——每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一次初心的践行;每化解一个诉求,就是一次干群关系的升温。空喊口号守不住初心,真抓实干才能担起使命。
放下架子是连民心的“基础”,戒不掉“官本位”。干群关系的亲疏,往往藏在干部的“姿态”里。有的干部下基层,带着“官架子”,说话拿腔拿调,办事居高临下,把“听汇报”当“调研”,把“提要求”当“指导”,群众自然“话到嘴边留三分”;而懂得放下身段的干部,会用群众听得懂的方言拉家常,会坐在炕头听老人讲难处,会蹲在田埂和农户算收成——这样的“平等对话”,才能让群众敞开心扉,让干部摸到“民心温度”。“初心使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是群众有诉求时“马上就办”的效率,是解决问题后“回访问效”的细致,是面对误解时“耐心解释”的真诚。干部唯有戒掉“官本位”,常怀“为民心”,才能在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中,守住初心、担好使命。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对干部而言,深入基层调研、解决群众诉求,从来不是“一时之举”,而是“常态之功”。唯有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少些“指手画脚”的傲慢,多些“俯下身子”的真诚,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才能在践行初心使命的路上,凝聚起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党群工作部:王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