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一头连着政策部署,一头连着万家灯火,其效能直接关乎群众的获得感与党的执政根基。在社会结构日益多元、治理需求日趋复杂的今天,唯有牢牢抓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才能破解治理难题、激活基层活力,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画卷。
党建是基层治理的“定盘星”,为治理方向锚定坐标。基层治理头绪繁多,若缺乏核心引领,易陷入“各自为战”的困境。党建恰如强大的“红引擎”,将分散的治理要素凝聚成有机整体。从城市社区推动党组织与治理网格“双网融合”,把支部建在楼栋里,到乡村将党组织嵌入产业链,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再到新业态中建立功能性党小组,让党的触角延伸至治理末梢,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贯穿全程。这种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确保基层治理不偏航、不走样,始终沿着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推进。
党建是民生福祉的“加速器”,让治理成果直达民心。基层治理的落脚点,是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最鲜明的特质就是“实”——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变“坐等诉求”为“主动问需”。裕民社区党总支牵头,联合党员、物业、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开展“蓝丝带”行动,将148辆“僵尸车”变废为宝,既清理了公共空间,又打造出“多巴胺单车”等文化景观,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安徽桐城推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通过“党建领事”构建三级责任体系,以“群众说事”畅通诉求渠道,用“多元解事”化解矛盾纠纷,正是党建赋能民生的生动实践。
党建是协同共治的“黏合剂”,将治理合力聚沙成塔。基层治理从来不是“独角戏”,需要各方力量同向发力。党建凭借独特的组织优势,打破了条块分割的壁垒,构建起“一核多元”的治理共同体。通过党建联席会议、区域化党建共建等机制,驻区单位、社会组织、企业商户等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有的企业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有的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托幼服务,有的志愿者加入治安巡防,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治理格局。这种“握指成拳”的聚合效应,让资源在基层整合、问题在基层解决,实现了“1+1>2”的治理效能提升。(计划乡人民政府: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