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从“天问”探火到“嫦娥”奔月,从人工智能突破到生物医药创新,新时代十年发展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人才的硬核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唯有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打造引才、育才、用才的优质生态,才能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以“求贤若渴”的诚心引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引才不是简单的“筑巢”,更要拿出“三顾茅庐”的诚意。从一线城市推出“人才安居工程”,为高层次人才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到中西部地区打造“产业人才政策包”,用特色产业链吸引专业人才回流,再到多地探索“柔性引才”模式,打破地域、身份限制,让“周末工程师”“云端专家”为地方发展献策——各地的实践证明,只有把人才需求放在心上,把服务保障落到实处,才能让人才感受到“归属感”,从“远方客”变成“自家人”。
以“因材施教”的细心育才,为人才成长搭阶梯。“玉不琢,不成器”,引进人才只是起点,培育人才才能让“活水”长流。要摒弃“重引进、轻培养”的误区,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搭建个性化成长平台。对青年科技人才,要给予科研经费、项目支持,允许“试错容错”,让他们在攻关一线快速成长;对技能型人才,要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打通“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的晋升通道,让“技术工人”也能成为“技能大师”;对乡土人才,要依托农业产业园、乡村振兴示范村,提供技术指导、市场对接服务,让“田秀才”“土专家”在乡村振兴中发光发热。
以“人尽其才”的用心用才,让人才干事有舞台。“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用好用活人才,关键在于“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要打破“论资排辈”“学历崇拜”的桎梏,坚持“以实绩论英雄”,让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科研领域,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让他们心无旁骛搞创新;在产业一线,要鼓励企业家、技术骨干牵头成立创新团队,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在基层治理中,要选拔有情怀、有能力的人才担任驻村书记、社区骨干,让他们在服务群众中施展才华。唯有如此,才能让人才的智慧与创造力充分释放,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计划乡人民政府: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