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为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文章强调“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这一科学论断既彰显了党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立场,更为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以党建为“红色引擎”,推动民营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已成为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党建引领:民营经济发展的“定盘星”
浙江传化集团党委探索“目标同向、发展同频、文化同源”"的“三同”工作法,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企业战略规划,使这家传统化工企业成功转型为现代服务集团。这一实践印证了党建引领对民营经济方向把控的关键作用。正如文章所指出的“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认识党中央方针政策”,通过建立“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让党组织班子成员进入企业管理层,确保企业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深圳腾讯公司党委打造的“数字党建”平台,通过“云党课”“微心愿”等创新载体,将3万多名党员凝聚在数字经纬中。这种“把支部建在项目上、把党旗插在研发一线”的做法,使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为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注入红色动能。数据显示,实施“党建+创新”战略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提高2.3个百分点。
二、党员示范:创新发展的“先锋队”
宁波方太集团党委建立的“党员创新工作室”制度,涌现出26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党员领衔的“集成烹饪中心”项目创造15亿元产值。这生动诠释了“党员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深刻内涵。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将技术创新指标纳入党员考核体系,有效激发了党员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江苏亨通集团党委实施的“双培养”工程,近三年将18名技术骨干发展为党员,把23名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构建起人才成长的“红色通道”。这种“把骨干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的双向培养机制,既解决了非公企业人才断层问题,又为高质量发展储备了红色生力军。
三、制度保障:健康发展的“压舱石”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党委建立的“三会一课”与企业经营分析会套开制度,将党建要求细化为38项具体指标,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这种“党建入章、制度上墙、考核到人”的做法,使党建工作从“软要求”变为“硬约束”。据统计,实施党建量化考核的民营企业,合规经营水平提升37%。
广东美的集团党委构建的“亲”“清”政商关系教育体系,通过定期举办“政商交往情景模拟”培训,划定28条“负面清单”,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企业“三不”机制(不插手工程、不干预经营、不谋取私利)。这种制度设计既保障了企业自主经营权,又筑牢了廉洁从业的防火墙,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生态。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民营经济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员作用、完善制度保障,必将推动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这既是对“自己人”论断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当红色基因深度融入民营经济血脉,必将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莱州市委组织部:刘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