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身入”更需“心至”:写好基层工作的 “后半篇文章”
时间 :   2025-09-28 19:3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白云静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期,各地驻村帮扶工作陆续进入收官冲刺阶段。一场场推进会,既是对过往成绩的总结,更是对“如何下好基层”这一根本命题的再审视、再深化。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检验干部作风与能力的“试金石”。真正“下好”基层,绝非简单的“身入”,而是要做到“心至”、“情至”、“功至”,在扎根泥土中书写实干担当。


一、下好基层,首在“心至”,与群众建立真联结

基层工作,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如果只是“打卡式”驻村、“过客式”走访,人下了基层,心却还在机关,终究是隔靴搔痒。真正的“下”,是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走进农家院落,坐在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听他们聊家常、诉烦恼、提建议。只有当群众愿意对你讲真话、说实情时,帮扶工作才能真正找准“靶心”,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种由心而发的联结,是任何工作报表和数据都无法替代的,是基层工作最坚实的根基。


二、下好基层,重在“情至”,以百姓心为心

带着什么样的感情下基层,决定了工作的温度和深度。是以“钦差大臣”自居,还是以“村里人”自处?答案不言自明。推进会反复强调,要“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坚决摒弃‘客情’观念”。这意味着,驻村干部必须完成从“外来者”到“自家人”的角色转变。要真心实意地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自己的心事,把村庄的发展振兴当作自己的事业。唯有如此,才能在推进项目时不计个人得失,在遇到困难时不言退缩放弃,才能真正做到“善始善终”,以“群众满意”为最终评判标准,不断提升帮扶工作的“群众温度”和“实践厚度”。


三、下好基层,贵在“功至”,用实干实绩说话

基层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不是“镀金”的跳板。下基层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问题的解决、发展的促进和民生的改善上。这要求我们必须:


一是精准施策。聚焦短板弱项,建立“攻坚任务清单”,实行挂图作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在建强组织、发展产业、改善民生等关键点上寻求突破。


二是攻坚克难。基层情况复杂,矛盾集中。要敢于接“烫手山芋”,钻“矛盾窝”,主动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资金、土地、审批等堵点难点,以“钉钉子”精神确保工作落地见效。


三是着眼长远。下基层不仅要完成任期内的“硬指标”,更要注重留下“带不走的财富”。要通过建强班子、培育产业、完善机制,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这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实绩。


当前,驻村帮扶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越是关键时刻,越能检验我们“下基层”的成色。每一位身处一线的干部,都应以“赶考”的心态、“冲刺”的姿态,慎终如始,既“身入”更“心至”,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梦想,以过硬作风和扎实成效,为自己这段光荣的岁月画上圆满句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磅礴的基层力量。(组织三科:白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