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快牛”勿用鞭打》一文引发广泛共鸣,戳中基层工作痛点:“越能干的‘快牛’越被加套拉犁,越懈怠的‘慢牛’越能休憩旁观”,让不少人直呼“说到心坎里”。这种“忙闲不均、劳逸失衡”的现象,不仅寒实干者之心,更损耗集体战斗力,亟待拿出真招破解。
个体集体双受损。过度“鞭打快牛”,不仅损耗个体,更拉低集体战斗力。工作中,一些业务骨干因能力突出,被压上许多“额外任务”,一些职工纷纷表示:“手头工作尚未收尾,新的任务又找上门;常规工作还没捋顺,紧急任务已在案头。”美其名曰“能者多劳”,实则陷入“越能干越加码”的恶性循环。反观一些“慢牛”,动辄以“干不好”“不会干”等理由休憩旁观,工作压力小、效率低且不提,考核成绩、薪酬待遇甚至比埋头苦干的“快牛”还高。长此以往,“快牛”因多劳而不多得,心寒倦怠,有的出现心理失衡和健康异常,更有甚者直接向“慢牛”看齐;“慢牛”因干与不干一个样,愈加懈怠,甚至拿“干不了”当“护身符”,直接“躺平”。最终集体战斗力被损耗稀释,工作推进“卡壳”,政策执行“打折”,损害的还是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顽疾根源隐于深。“鞭打快牛”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思维惰性、考核机制缺失、人才梯队断层等多重问题。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认为,把任务交给“快牛”,既能节省反复督促的精力,又能避免“慢牛”出错后兜底纠正的麻烦,于是在部署工作时习惯于“让快牛干”而不琢磨“该让谁干”;还有些基层领导干部缺乏动真碰硬的魄力,对“慢牛”不敢管、不愿管,只能一味地给“快牛”加压。此外,部分单位考核机制粗放,指标模糊,多以“完成与否”定优劣,少以“贡献大小”论奖惩,不仅未能起到正向激励作用,反倒催生“洗碗效应”,进一步挫伤“快牛”积极性。加之部分单位人才队伍培养缺乏系统规划,平日重使用而轻培育,人才梯队断层,导致工作推进只能靠“鞭打快牛”,均衡发力成了空谈。
多措并举助破局。扭转“鞭打快牛”现象,必须刀刃向内、综合施策,打出“优化管理、完善机制、培育人才”组合拳。基层领导干部要摒弃惰性思维,推进工作时根据职工擅长领域、能力大小科学分工,让“快牛”牵头攻坚,让“慢牛”辅助配合,做到“快牛”“慢牛”一齐鞭策,实现团队协同发力。要优化完善考核机制,根据不同岗位、职责,实行精准化、差异化考核,避免“一刀切”,同时凸显出“干好干坏不一样”,对表现优异的“快牛”在晋级晋升、评先树优、薪资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让其不再“多劳而不多得”;对推诿扯皮、不担当不作为的“慢牛”进行约谈提醒、调整岗位,甚至依规处理,树牢“能者上、庸者下”的鲜明导向。人才培养更要下细功,各单位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系统规划人才培养,少些“急于求成”,多些“细腻滋养”,对“快牛”进行系统赋能,助其充电提升,充满活力;对“慢牛”进行专题培训,助其补齐短板,奋蹄前行;在重点工作、项目一线安排“快牛”与“慢牛”、新人结对子,让“快牛”传授工作经验,让“慢牛”和新人在实践中历练,营造快慢协同、新老共进、人才迭出的良好生态。(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委组织部:王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