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组织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换届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基层政权稳固、群众切身利益和农村发展大局。打好换届“提前量”,不仅是工作方法的优化,更是责任担当的体现,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行动有力,为乡村振兴选好“领头雁”、配强“当家人”。
全面体检,下好研判“先手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换届前的深入调研,是确保工作平稳推进的基础。要像医生“望闻问切”一样,对村级班子进行一次全面“体检”。组织部门应联合乡镇党委,通过座谈访谈、实地走访、民意调查等方式,摸清现任班子的履职成效、群众口碑和存在问题,精准掌握“谁该留、谁该调、谁能上”。同时,要排查分析可能影响换届的矛盾隐患,如宗族势力干扰、历史遗留问题等,建立问题台账,逐一制定化解方案。只有把情况摸清、把风险预判到位,才能在换届中掌握主动权,避免“临阵磨枪”的被动局面。
选育并举,建好人才“蓄水池”。“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村级换届的核心是选出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带头人,这就需要提前谋划,建好人才“蓄水池”。一方面,要从本村优秀党员、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创业青年中“选苗子”,把那些群众信得过、有能力带领发展的骨干纳入视野;另一方面,要通过集中培训、挂职锻炼、导师帮带等方式“育苗子”,让他们在乡村治理、产业发展一线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此外,对储备人才要动态管理、跟踪培养,及时补充新鲜血液,确保换届时有足够数量、足够质量的候选人可选,避免出现“矮子里拔将军”的尴尬。
全程监督,拉紧纪律“高压线”。“纪律是换届的生命线。”严肃换届纪律,是确保换届风清气正的关键。要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通过专题党课、案例通报、签订承诺书等形式,向党员群众讲清换届纪律要求,划清“红线”“底线”。同时,要畅通监督渠道,设立举报电话、信箱和网络平台,鼓励群众参与监督。纪检监察、组织部门要协同发力,对换届中的拉票贿选、跑官要官、干扰选举等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只有让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才能营造公平公正的选举环境,让群众感受到换届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村级换届不是“一换了之”的阶段性工作,而是推动乡村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打好“提前量”,就是要把功夫下在平时、把工作做在前面,以扎实的准备、充足的储备、严格的监督,换出坚强有力的班子、换出干事创业的氛围、换出群众满意的成效。唯有如此,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坚实的组织根基,让村级组织真正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头堡”。(山东阳谷县委组织部:张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