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是推动发展的关键要素,流动起来,资源才能优化配置,人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近日,人社部围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明确提出要畅通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方向是清晰的,力度也很大。据一些地方透露,从前类似的政策,但是落地效果与预期差距较大。一边是政策文件不断出台,一边是人才流动意愿不高,这种反差,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当前,影响人才流动的原因,并不都是因为缺乏岗位和平台,更多还是出在一些看似不起眼、却让人打退堂鼓的细节上。比如,职称评审口径不统一,有的人到了新单位重新评聘;社保转移程序不够顺畅,来回折腾费时费力;子女上学、户口迁移、住房政策各地差异较大,实实在在增加了人才流动的顾虑。特别是一些成家立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原本就牵挂多、包袱重,制度上的不确定,再加上生活上的不便,久而久之,自然就倾向于“能不动就不动”。
可见,要真正让人才动起来、留下来,政策不仅要有方向感,更要有可操作性。制度设计得再好,如果用起来费劲、落实起来打折,效果就要打问号。我们强调人力资源“要素化”,说到底是希望人在流动中实现更大价值,而不是在手续中耗尽精力,在转换中丧失信心。既要打通“制度的经络”,也要缓解“心理的堵点”。让人才愿意走出来、安心留下来,才算真正把政策落到了实处。
从当前改革的推进来看,接下来的工作要更注重系统思维和协同推进。一方面,相关政策要在全国层面加快对接、互认,把职称、社保、身份等方面的接续工作做细做实;另一方面,地方在服务人才时,要主动作为,多考虑他们搬迁后的安居、子女就学、职业适应等现实问题,尽量把事办在前、做到位。同时,政策还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让人才看到长远发展的可能,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改革要见效,最终还是要让人才感受到:制度是可信赖的,环境是可依靠的,发展是看得见的。(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