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修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各级党政机关拧紧了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条例》不仅是深化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更是新时代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创新,广大党员干部当以主题教育为契机,让“过紧日子”的思想自觉转化为“为民谋福”的行动自觉,用党政机关的“紧日子”换取人民群众的“好日子”。
以制度之“严”筑牢执政根基,让厉行节约成为政治自觉。“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修订后的《条例》聚焦经费管理、公务活动等关键领域,构建起全流程、全要素的制度闭环,既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化拓展,更是对党的自我革命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从预算编制的刚性约束到公务卡制度的全面覆盖,从政府采购的透明规范到办公用房的集约管理,条例用46项具体规定织密了制度网络,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过紧日子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必须把制度执行作为检验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试金石”,在严格遵循财经纪律中锤炼党性修养,在规范公务行为中践行为民宗旨。
以作风之“实”厚植为民情怀,让反对浪费化为行动准则。“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条例》直指“四风”顽疾,剑指政绩工程、超标接待等突出问题,既划出纪律红线更树起价值坐标。差旅审批制度杜绝“变相旅游”,公务接待标准严控“舌尖浪费”,会议培训管理掐灭“隐形开支”,折射出的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政治本色。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级党政机关每节约一分行政成本,就能为民生工程多添一块砖瓦;每压缩一项非必要开支,就能给经济社会发展多减一分负担。党员干部要以“检身若不及”的自觉,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转化为精打细算的作风,让厉行节约成为服务群众的行动指南,切实用行政公务的“减法”换取民生福祉的“加法”。
以机制之“新”推动标本兼治,让勤俭节约蔚然成风。“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条例》构建的监督检查、考核评价、责任追究机制,形成了作风建设的长效闭环。动态监控系统让预算执行“透明可视”,绩效管理体系为资金使用“精准画像”,多方监督网络促问题整改“清仓见底”,这些制度创新既治标更治本。当公务用车喷涂统一标识接受群众监督,当办公用房数据联网实现智能监管,当“三公”经费定期晒出“明白账”,展现的是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监管新常态,在主题教育中深化对“过紧日子”规律性认识,既要做好执行者,更要当好创新者,让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制度创新中焕发时代生机。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本次修订后的《条例》,既是约束权力的“紧箍咒”,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面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任,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过紧日子不是降低工作标准,而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不是压缩必要支出,而是优化资源配置的科学选择;不是权宜应付之计,而是长期执政之基。让我们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把条例要求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实干担当,让党政机关的“紧日子”催生改革发展的“金点子”,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作风建设的优异答卷。(中共武城县委组织部:王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