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作风转变的关键举措。当前,部分干部中出现的“混日子”心态,如同毒瘤般侵蚀着干部队伍的活力与战斗力,严重阻碍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这种消极心态与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任务背道而驰,必须通过加强同事间的互相批评,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才能激发干部的担当精神,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混日子”的干部往往缺乏进取精神,以消极懈怠的态度对待工作。他们有的秉持“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错误观念,面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不是积极解决,而是“打太极”“踢皮球”,将棘手的任务和历史遗留问题束之高阁,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有的满足于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标准低下,把“过得去”“差不多”当作追求,导致惠民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无法真正惠及群众;更有甚者,热衷于形式主义,以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转发文件,只做表面文章,不务实际工作,空耗大量行政资源。古人云:“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这些“混日子”的行为,完全背离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从政本分,成为事业发展的绊脚石。
“混日子”心态绝非个人小事,而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首先,它严重阻滞了政策的落地生根。一项政策的实施,需要各个环节的干部齐心协力、认真落实,然而个别干部的消极懈怠,就可能导致政策在“最后一公里”受阻,使群众无法及时享受到政策的红利,获得感不断降低。其次,空耗了宝贵的执政资源。行政流程的运转需要高效有序,部分干部“混日子”,对文件审批、项目推进等工作拖延懈怠,导致文件积压、项目停滞,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它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群众对干部的评价,往往来源于日常的工作表现,干部的“不在状态”和“敷衍了事”,会让群众逐渐失去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正如唐太宗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向背是决定政权兴衰的关键因素,“混日子”心态以消极的方式寒了民心,其危害不容小觑。
“混日子”心态的滋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因来看,部分干部精神“缺钙”,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忘记了“为官避事平生耻”的古训,缺乏担当精神和责任感,只图个人安逸,不考虑党和人民的利益。从外因来看,制度约束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是重要原因。一些单位的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差不多”,无法准确衡量干部的工作业绩,挫伤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容错纠错机制不健全,干部在工作中怕出错、不敢为,担心一旦犯错就会受到严厉惩罚,从而选择“混日子”以求安稳。此外,不良的工作氛围也是“混日子”心态滋生的土壤。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优良传统在一些地方得不到很好的发扬,“老好人”主义盛行,大家不愿意得罪人,不敢开展批评监督,使得“混日子”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进而愈演愈烈。
破解“混日子”困局,关键在于构建常态化的互相批评监督生态,这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作风建设上的具体体现。一要重塑价值共识,视批评为负责。通过主题教育,让干部认识到同事间的直言批评是关心帮助,能防微杜渐,是“政治体检”良方。干部应破除“怕得罪人”思想,树立“补台不拆台”理念,直面问题、接受批评、及时改正。二要锻造批评制度,为担当者撑腰。健全批评制度,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明确情形与程序,表彰奖励勇于指出问题者,追责掩盖问题、不作为者。优化绩效评估,突出实绩,挤压“混日子者”空间。借助“阳光问廉”“专班赛马”强化公开监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借鉴网络问政经验,确保问题高效解决。三要领导率先垂范,防止批评走过场。领导干部需带头,在民主生活会等场合刀刃向内剖析自己,主动接受批评,为敢于批评的下属撑腰,打破“怕穿小鞋、怕伤和气”的顾虑。让批评充满“辣味”,直击要害,使优良传统落地,让思想交锋成为党性锻炼、意见碰撞转化为工作动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破除“混日子”积弊,是新时代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当互相批评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常态,当红脸出汗成为干部之间交流的正常方式,“混日子”心态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为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自觉,积极投身于工作中,在互相批评和砥砺中不断提升自己,以“时时放心不下”的担当,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用实干实绩诠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满意答卷。(泸县财政局: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