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走好群众路线,绝非徒有其表的 “形象工程”,而是办实事、暖民心的 “民生答卷”。唯有把评判权交给群众,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才能真正让工作成果经得起实践与民心的双重检验。
群众出题,俯下身子察民情。街头巷尾的闲谈家常,比报表数据更生动;社区院落的生活琐事,比总结报告更具体。当下,一些干部调研流于形式,路线提前规划、人员预先安排,用既定框架代替群众真实诉求,将 “问需于民” 变成 “闭门造车”。长此以往,政策易成 “纸上谈兵”,干群关系也会渐生嫌隙。只有走出办公室、走进烟火里,开展 “四不两直” 的突击走访,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在菜市场、小区广场倾听真实心声,才能精准把握群众急难愁盼,让政策制定充满民生温度,在真诚交流中拉近干群距离。
群众阅卷,敞开大门迎监督。群众监督是丈量工作成效的标尺,更是推动工作改进的利器。然而,部分干部把群众监督视为 “麻烦事”,对政务公开避重就轻,对群众疑问敷衍塞责,致使群众监督流于表面。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看似维护了所谓 “权威”,实则失去了群众信任。应秉持开诚布公的态度打破 “信息壁垒”,主动公开工作进展、接受群众评议,以 “阳光作业” 的标准提升服务效能,让权力运行在群众的目光之下,让信任在双向互动中不断深化。
群众打分,虚心纳谏促提升。群众口碑是检验工作的金标准,更是衡量干部作风的试金石。评判权放得越充分,干群关系就越紧密。有些干部热衷 “数字政绩”,用华丽数据粉饰太平,却经不起群众的实际检验。必须主动邀请群众参与评价,让群众为服务流程 “挑刺”,为工作成效 “打分”,将群众的批评作为改进方向,把百姓的认可化为奋进动力,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赢得群众真心点赞。(贵州省从江县下江镇人民政府:刘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