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执法动态 >
执法动态
村超流量背后的“筑基人”与“摆渡者”
时间 :   2025-10-20 18:2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覃雄伟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当贵州“村超”从榕江山间的草根赛事成长为900亿次浏览量的国家级文体IP,赛场边的每一抹亮色背后,都藏着驻村干部的身影。他们既做流量的“捕捉者”,更当发展的“铺路石”,用精准施策让足球热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火,成为村超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


驻村干部的首要担当,是让乡土文化在村超舞台绽放光彩。摆贝村驻村第一书记罗丽萍的故事颇具代表性,“村超”爆火之初,她尚未正式上任便连夜联系村干部,三天内敲定非遗展示方案,带着村民把苗族百鸟衣、古瓢舞搬上赛场啦啦队舞台。这种“闻机而动”的敏锐,源于对乡土文化的深刻理解——他们深知村超的魅力不只在足球,更在背后的民族风情。从组织侗族大歌展演到推动蜡染文创亮相,驻村干部们挖掘各村特色,让每个村寨都有了“上镜”的独特标签,也让村超从单纯的体育赛事升级为非遗展示的活态窗口。


把流量变“留量”,是驻村干部的关键作为。村超带来的客流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罗丽萍给出了答案:争取公益摊位组织村民摆摊,搭建村级直播间探索直播带货,仅2023年赛事期间,摆贝村非遗传承人人均销售额就超15万元。这种“线上+线下”的双路径探索,在榕江各村蔚然成风。大利侗寨驻村干部推动民宿升级,让村民经营的民宿从18家增至46家,可提供500个床位,村民杨波的民宿年毛收入达20万元;晚寨村驻村干部则引导村民挖掘特色美食,让更多人吃上“旅游饭”。驻村干部用精准服务搭建起消费桥梁,让游客的热情转化为村民的收入,实现了“赛场热”与“经济火”的同频共振。


培育长效发展动能,彰显驻村干部的长远眼光。村超要走得远,既需人才支撑,更要产业根基。罗丽萍牵头整理11个非遗项目、42名村民的申报材料,推动“县级非遗传承人”评定,“破解了村里手艺在年轻人手上、荣誉在老人身上”的困境。在她的带动下,“90后”夫妻龚良兰夫妇返乡开办蜡染作坊,月收入达3000元,成为乡村人才回流的生动例证。同时,驻村干部们推动形成“村超+产业”的联动格局:摆贝村发展酸汤、辣椒等特色农产品销售,张学实用抖音账号售空全县12万株金丝楠木树苗;各村依托赛事发展民宿、餐饮、文创等业态,2024年榕江旅游综合收入已达108.03亿元。这种“输血”与“造血”并举的做法,让村超的红利持续释放。


从争取资源搭建平台到培育人才发展产业,驻村干部是村超从“一时红”迈向“长久火”的核心力量。他们既懂乡土人情,又通发展之道,用脚步丈量村寨需求,用智慧破解发展难题,让足球运动真正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正如摆贝村文旅产业链的逐步成型,村超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驻村干部的心血与汗水。


村超的火爆,既是群众热情的自然迸发,更是驻村帮扶成效的生动体现。这些扎根基层的“摆渡人”,让山间的足球赛连接起城市与乡村,让传统文化对接上现代市场,更让乡村振兴有了鲜活的实践样本。在他们的护航下,村超必将带着乡土的温度与活力,书写出更精彩的乡村发展篇章。(贵州省榕江县三江水族乡人民政府:覃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