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执法动态 >
执法动态
民本文化照鉴从政初心
时间 :   2025-10-20 18:1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孙荣迪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这句穿越千年的古训,恰似一汪清泉,浸润着中华民族“以民为根”的文化血脉;又如一面明镜,映照出从政者“为民担当 的初心本色。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这抹深沉的民本情怀并未随岁月褪色,反而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宗旨、服务群众的精神坐标,为从政为民注入源源不断的思想力量。


以“念苦闻声”的共情心,筑牢“民为邦本”的思想根基“念农桑之苦”是共情的起点,“闻饥冻之声”是责任的开端。这句古训的深层要义在于要求从政者始终保持对百姓疾苦的敏感与关切,将群众的冷暖安危刻进心里、融入血脉。传统民本思想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智慧,正是通过这种感同身受的共情心得以传承。这要求党员干部不做“高高在上的旁观者”,甘当“与民同苦的贴心人”。新时代背景下,这种共情心更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唯有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主动感知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打破官民之间的隔阂墙,唯有把群众的“烦心事”当成自己的“揪心事”,才能让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地生根,让执政根基在共情中愈发牢固。


以“念苦闻声”的行动力,扛起“为民解忧”的使命担当。“心中念”更要“脚下行”,“耳里闻”更要“手中办”。古训从不只是停留在口头的感慨,而是指引从政者真抓实干的行动指南。从古代贤达“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到如今“为民服务解难题”的要求,办实事始终是“念苦闻声”的最终落点。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当以“钉钉子”精神把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转化为实际行动,面对民生领域的“硬骨头”,不回避、不推诿,以“啃硬骨头”的闯劲破局;面对群众诉求的“细碎事”,不敷衍、不怠慢,以“绣花针”的巧劲落实。唯有摒弃“口号式”担当、拒绝“形式化”作为,把“念农桑苦”的初心转化为“解民之困”的实效,才能让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感受到温暖,让使命担当在行动中愈发坚定。


以“念苦闻声”的敬畏心,守好“为民务实”的廉洁底线。“念农桑苦”则知“民生之艰”,“闻饥冻声”则明“执政之要”。古训中蕴含的不仅是共情与担当,更有对权力为民的深刻敬畏。从政者一旦忘记“农桑之苦”,就容易滋生享乐主义;一旦漠视 “饥冻之声”,就可能偏离为民初心。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当以“念苦闻声”为镜,时刻保持对权力的敬畏、对百姓的敬重。在利益诱惑面前,牢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的古训,不越红线、不碰底线,在无人监督之时,坚守慎独慎微的自觉,不放纵、不逾矩。唯有以敬畏心守好廉洁底线,才能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避免脱离群众的危险,让为民务实的底色在敬畏中愈发纯粹。(潍坊市奎文区广文街道办事处:孙荣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