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执法动态 >
执法动态
从“饭碗”到“安全”端牢中国饭碗
时间 :   2025-10-20 18:23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田文秀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2025年10月16日,值世界粮食日暨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致信,信中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坚持依靠自身解决好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并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力量”。作为人口大国,中国成功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关键在于将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并提升至战略高度。而这端牢饭碗的底气与远见,正源于系统的战略布局与与时俱进的路径选择。


藏粮于地,守牢大国粮仓根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维系“大国粮仓”最坚实的物理基础。为此,我国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通过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耕地轮作休耕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有效遏制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了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稳步提升。这“命根子”守得牢、守得稳,为粮食持续丰收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托,让大国粮仓的根基坚如磐石。


藏粮于技,激活现代农业动能。科技是粮食安全的关键“芯片”。从“靠天吃饭”到“看天管理”,农业科技的翅膀为粮食生产注入了强劲动能。我国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与传统农耕深度融合,实现精准播种、智能灌溉、数字管理的全链条升级。通过强化种业振兴、先进农机研发推广,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这一战略将农业发展从依靠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持续而强大的内生动力。


藏粮于民,培育现代种粮队伍。人民是端牢饭碗的根本力量。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加剧的严峻挑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化服务组织成为当务之急。为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强化政策扶持与示范引领,来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构建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种粮队伍。这支队伍将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确保农业生产后继有人,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制度保障。


从“饭碗”到“安全”,一词之变,折射出的是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和历史担当。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藏粮于民,共同构筑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完整体系。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这一系统战略,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最坚实的根基,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贵州省从江县东朗镇人民政府:田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