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民生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菜篮子”是否拎得稳、夜市摊是否摆得下、快递小哥是否找得到歇脚处?这些看似琐碎的民生切口,正成为检验党建与经济融合成色的微观标尺。唯有让发展经济与民生温度同频共振,才能实现发展质量与群众获得感的同步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消费复苏不均衡、中小商户现金流紧张、灵活就业群体庞大却保障不足——三重因素叠加,使街头巷尾的小微经济成为最易“失血”的部位。传统行政手段“最后一百米”常出现感知迟滞、政策空转,而基层党组织恰处于市场神经末梢,具备信息灵敏、响应快速的优势,于是“党建+经济民生”被寄予打通堵点的厚望。
发展热度是民生温度的坚实根基。民生改善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撑,离开经济发展谈民生福祉,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据不完全统计,首批全国“党建引领商圈发展”试点80余个,平均带动就业岗位增长6%—11%,商户租金纠纷、消费投诉率普遍下降。当前,我国民生项目已惠及上亿群众,养老、托育等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背后正是经济发展提供的资源保障。实践证明,只有保持经济发展的合理增速,才能为民生改善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服务供给,让民生温度有坚实依托。
民生温度是发展热度的不竭动力。抓民生就是抓发展,民生改善能通过多种路径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能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支撑。近年来,银发经济、托育服务等民生领域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既满足了群众需求,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充分印证了民生改善与发展升级的良性循环。
实现二者同频共振,需要把握好统筹兼顾的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重点群体生活底线,解决好学位、床位、车位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到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求实效。另一方面要以民生创新激活发展动能,聚焦人口结构变化、消费升级等新需求,在教育改革、就业扶持、社保扩面等领域持续发力。
经济有冷暖,民生有呼吸。发展的热度,终究要体现在民生的温度上,当经济增长不断转化为教育的提质、医疗的改善、养老的安心,当群众的获得感持续成为发展的新动力,发展与民生便实现了真正的同频共振。(从江乡刚边壮族乡人民政府:郑西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