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执法动态 >
执法动态
驻村第一书记:何以“驻心”促振兴
时间 :   2025-10-16 17:12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安佰震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人民日报《五位第一书记的乡情笔记》展现了驻村干部的奉献担当。然而现实中,驻村工作在一些地方却出现了异化:部分干部视其为“镀金”跳板,看重补贴与“基层经历”,却身驻心不驻;一些村庄也热衷于“攀高枝”,偏爱能带来即时资源的“财神爷”。这种倾向背离了驻村制度的初衷,必须从组织管理源头精准施策,方能正本清源,让第一书记真正成为乡村振兴可依靠的坚实力量。


精准施策,破解“融不入”与“被排斥”的双重困境。乡村振兴,首在“振心”。当前,一些第一书记面临“融不入”的尴尬:或因“过客”心态作祟,缺乏扎根真情;或因方法不当,与村干部、群众存在隔阂。同时,村庄也可能因对资源过度期待而对部分干部产生“排斥”。破解之道,在于组织的精准引导与制度安排。选派时,要充分考虑干部专业背景、性格特质与村庄需求的匹配度,杜绝“摊派”和“福利化”倾向。管理中,要强力引导第一书记将“融入”作为首要任务,考核中显著增加群众口碑和村“两委”评价的权重,倒逼其沉下身子、走进院子、打开心扉,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中增进感情、取得信任。


强化赋能,补齐“本领慌”与“经验缺”的能力短板。面对产业培育、基层治理、矛盾调解等复杂课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是不少第一书记的痛点。组织部门不能止于“派下去”,更需持续“扶上马、送一程”。要构建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围绕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开展“订单式”培训,邀请优秀乡镇书记、老支书传授群众工作方法。更要搭建“传帮带”平台,推行“导师制”,由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或往届优秀第一书记进行结对指导。同时,鼓励干部在干中学,将驻村实践作为提升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的一线课堂,实现从“机关兵”到“乡村通”的蜕变。


严管厚爱,树立“重实干”而非“重痕迹”的鲜明导向。要彻底扭转将驻村视为“跳板”的误区,必须发挥考核“指挥棒”的刚性约束和激励作用。组织部门需建立科学的督查考评机制,轻“材料痕迹”重“实干实绩”,通过常态化一线走访、随机暗访,查验其在建强村党组织、推动强村富民、为民办事服务等方面的真实成效。对履职不力、群众评价差的,要坚决“召回”调整;对善于团结班子、带领群众干出实绩的,要在提拔使用、评优评先上优先考虑。通过鲜明的奖惩机制,树立“有为才有位”的导向,让“混经历”者无市场,让“实干家”得褒奖。


凝聚合力,摆正“外部助”与“内生动力”的相互关系。第一书记是“催化剂”,而非“包办者”。组织上要引导他们明确职责边界,核心任务是建强基层组织、激发内生动力,而非单纯引进项目资金。要鼓励他们善于团结村“两委”班子,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有事好商量”议事平台,把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交给群众,变“要我振兴”为“我要振兴”。同时,要推动派出单位做好坚强后盾,但支持方式应从“输血”转向“造血”,重点在思路、信息、技术上提供帮助,共同营造第一书记放手干事、村庄主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明集乡人民政府:安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