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他们的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然而当下,数字形式主义却如沉重的枷锁,束缚住了基层干部的手脚,让他们难以全身心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
如今,一些干部在“打卡签到”“拍照上传”等任务上忙得不可开交。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这些形式化的操作上,看似忙碌,实际却没有多少精力用于真正解决群众问题。而一些部门更是走入误区,将“工作上网”简单等同于改革创新,把下载量、点击量当作显性政绩。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使得工作浮于表面,忽略了工作的本质和实际效果。
数字技术本应是推动工作的有力工具,实现“数字赋能”,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但在现实中,却演变成了“数字负担”。基层干部被各种数据报表、线上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群里吼”代替了深入群众的“田间走”。长此以往,不仅基层干部疲惫不堪,工作积极性受挫,更会导致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联系被削弱,损害政府公信力。
形式主义误国误民,“数字形式主义”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列宁曾说:“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同样,徒有其表的工作,哪怕耗费再多精力,也毫无价值。基层工作需要的是真抓实干,是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决问题,而不是用一堆看似华丽的数据和形式来粉饰太平。
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变“痕迹论英雄”为“实绩论英雄”。考核评价干部应聚焦工作成果和群众满意度,而非那些虚头巴脑的“痕迹”。以实绩为导向,让真正做事、做成事的干部得到认可和奖励,激励更多干部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干实事上。同时,要将“民生账单”转化为“幸福清单”。基层干部应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一件一件地落实民生实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的改善和幸福的提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层工作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敷衍。摆脱数字形式主义的束缚,基层干部才能真正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声音,为群众排忧解难。各级部门也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合理运用数字技术,让其成为助力基层工作的利器,而不是制造负担的源头。只有这样,基层干部才能轻装上阵,在广阔的基层天地里大展拳脚,书写为民服务的精彩篇章。 (从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莫应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