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随着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单一的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而群团共建以其“联系广泛、贴近群众”的独特优势,正成为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群团力量当好社区治理的“粘合剂”。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广大群众,覆盖了职工、青年、妇女、残疾人等不同群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在社区治理中,群团组织能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需求:工会聚焦职工维权与技能提升,为社区内新业态劳动者打造“暖心驿站”;共青团发动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文明宣传等志愿服务;妇联以“妇女儿童之家”为载体,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邻里矛盾调解;残联则着力解决残疾人生活照料、就业帮扶等实际困难。这种“分门别类、精准滴灌”的服务模式,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也让不同群体的诉求都能得到回应,有效凝聚了社区治理的“向心力”。
群团共建争做社区治理的“加速器”。过去,社区治理常面临“人手不足、资源有限”的困境,而群团组织能整合自身资源,为社区治理“添砖加瓦”。一方面,群团组织可发挥“人才库”作用,动员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参与社区建设——比如组织医生志愿者开展健康义诊,邀请律师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发动教师志愿者辅导社区留守儿童。另一方面,群团组织能链接社会资源,推动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下沉社区,形成“政府+群团+社会”的多元治理格局。例如,工会联合企业为社区困难家庭捐赠物资,共青团联动公益组织开展社区公益项目,这些举措不仅缓解了社区治理的资源压力,更提升了治理的效率与水平。
群团赋能激发群众参与的“内生力”。社区治理的核心是群众,只有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治理才能真正落地见效。群团组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唤醒群众的主体意识:妇联组织的“邻里节”“巧手妈妈”手工坊,拉近了邻里距离;共青团发起的“社区青春行动”,让青年主动参与社区规划;工会开展的“职工议事会”,鼓励职工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当群众在参与中感受到自身价值,就会更主动地投身社区建设,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治”,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参与”,群团共建正让社区基层治理焕发新的生机。未来,只要持续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不断完善共建机制,就能让社区这个“小家”更温暖、更和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筑牢坚实根基。(榕江县车民街道办事处: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