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热点年终岁尾,基层政府迎来扶贫攻坚、生态环保、村务公开等重点工作的考核季。这些工作直接关系民生福祉与政策落地成效,是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为破除考核中的“人情干扰”、杜绝“走过场”现象,确保考核结果真实客观,上级政府纷纷引入第三方考核机制,通过专业机构介入实现全方位评估,既压实了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推动各项工作落实“抓铁有痕”,也让考核更具公信力。
不可否认,第三方考核在强化基层责任意识、保障考核实事求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专业能力适配不足。“术业有专攻”,基层工作涵盖财务、民生、治理等多个领域,需具备对应专业素养才能精准评判。而部分第三方考核人员仅经短期培训便上岗,对基层工作实际、政策细节把握不深,面对财务核查等专业场景或复杂工作情况时,难以做出科学评估,影响考核精准度。其二,考核行为不够规范。一方面,考核人员构成存在局限,部分人重结果轻过程,甚至滋生功利化倾向,引发违规行为。如某地大气环保检查中,第三方年轻工作人员在农户无人时翻墙入户,被监控曝光后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另有人员为谋求私利,将农户留存的少量库存煤碴也进行记录,让基层干群因无心之举陷入惶恐。另一方面,部分考核者未能理解基层实际,如农民留存少量煤底子是出于节俭的淳朴观念,却被误判为违规,既违背实情,也挫伤基层工作积极性。其三,引发群众信任疑虑。不少群众困惑,上级主管部门本应是考核主体,为何转而委托第三方?这是否意味着主管部门不愿下基层、不信任基层?在政府人力充沛的情况下,引入第三方产生的费用也被质疑为财力浪费,进而影响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度。
基层工作考核是否引入第三方,需各级政府全面权衡、审慎决策。新时代推动政府工作提质提效,考核机制既要科学合理,更要贴合基层实际、赢得干群认同。第三方考核并非“万能钥匙”,相关部门更应坚持“事必躬亲”的务实作风,多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心声。如需引入第三方,应严把“专业关”,筛选适配领域的专业团队;健全“规范关”,明确考核流程与纪律红线;筑牢“沟通关”,向基层和群众做好机制说明,消除误解。唯有如此,才能让考核真正反映工作实效、激励担当作为,既守住客观公正的底线,又饱含民生温度,让基层考核更有意义、更接地气。(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