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热点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发布情况通报:今日,有网民反映我区一所学校门口管理问题。区教育局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开展调查,该校确实存在相关问题。现已对该校负责人进行严肃批评,要求学校立即整改,并吸取教训,全方位提升教育管理水平。(2025年11月6日上城教育)
这一事件的核心,直指教育中“尊师重道”培育的形式主义弊病,令人深思。
尊师重道是中华传统美德,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根基,本应从娃娃抓起、从日常践行。学校引导学生主动向教师打招呼、行礼问好,初衷是培养礼仪素养与感恩之心,但教育的本质是双向奔赴而非单向要求。当孩子们列队在校门口早早等候,以纯真的敬意迎接老师,部分教师却驱车而过、视而不见,这样的场景不仅寒了孩子的心,更让“尊师”教育沦为空洞的表演。
教育的力量,始于言传、终于身教。要求学生懂礼貌、敬师长,教师更应以身作则成为表率。学生的行礼问好,是对师长的尊重与认可,而教师的回应与互动,才是对这份纯真敬意的珍视,更是传递“互敬”理念的关键一课。该校让学生机械列队迎师的做法,看似重视思想教育,实则是做给外界看的形式主义。孩子的辛苦付出得不到回应,“尊师重道”便成了没有温度的口号,既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美德的内涵,也损害了教育的公信力,难免引发公众对“教育究竟为谁而做”的质疑。
真正的思想教育,不应是刻意设计的“表演式场景”,而应融入校园生活的细节。在校园偶遇时的一句问候、课堂内外的一次回应、日常相处中的彼此尊重,才是培育美德的有效方式。学校既要引导学生主动表达敬意,更要明确教师的回应责任,让“尊师”与“爱生”形成良性互动,让美德在双向奔赴中扎根生长。
教育主管部门的及时整改值得肯定,但更需以此为契机,破除教育领域的形式主义顽疾。立德树人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底线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本身就是最生动的德育教材。唯有让教师牢记初心、以身作则,让学校摒弃表面文章、回归教育本质,才能真正培育出懂礼貌、明事理、守美德的时代新人,让尊师重道这一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真正的生命力。(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