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党报关注秋收之困,基层治理当破“惯性”解民忧
时间 :   2025-11-05 18:0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苗凤军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人民日报日前刊发读者来信,直指基层治理中的现实矛盾:阴雨连绵里,村民忙着排涝抢收粮食,村里的广播却反复播报“禁烧秸秆”内容。如此机械的工作方式,不仅无法为群众纾困,更让政策宣传与民生需求背道而驰,党报的发声,既是对群众急难愁盼的回应,更直指基层治理中“惯性思维”的痛点。


有人质疑,党报的关注能否真正打破基层工作的固化模式?客观来看,短期内让基层治理完全贴合百姓需求确有难度。一方面,农村环境治理是基层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农忙时节,秸秆禁烧需常抓不懈,唯有持续宣传引导,才能逐步扭转群众多年形成的生产习惯,河南省周口市部分乡镇即便在连阴雨天仍坚持宣传,本质上是对环保责任的坚守。但另一方面,这种“坚守”若脱离实际场景,便会变成“脱节”。村民面对霉变的粮食焦虑万分,急需的是抢收机械调度、粮食晾晒场地协调等帮扶信息,而非重复的禁烧提醒,这种供需错位,正是基层治理“重任务、轻民生”惯性的体现。


深究矛盾根源,并非基层干部不愿为民办事,而是多重现实困境的叠加。连阴雨天里,适合泥泞田地作业的农机本就稀缺,干部难以及时协调到位;农民抢收的粮食急需晾晒,却受限于场地、设备等硬件条件,基层部门短时间内也难以完全解决。可以说,天气的不可控、资源的有限性,让基层工作陷入“想帮却难帮到点上”的尴尬,也让党报的呼吁面临现实阻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基层治理只能“被动应对”。党报的发声,价值不仅在于指出问题,更在于为基层工作提供“民生优先”的方向,一方面,政策宣传需更具灵活性,在农忙、灾害等特殊时期,应优先播报群众急需的帮扶信息,将“禁烧宣传”融入“秋收指导”,让政策更有温度;另一方面,干部精力分配需向“急难愁盼”倾斜,即便资源有限,也可通过摸排需求、联动社会力量、简化帮扶流程等方式,为村民解决部分实际问题。


说到底,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秸秆禁烧的环保目标与秋收抢收的民生需求并非对立,关键在于能否打破“按流程办事”的惯性,用更灵活、更务实的方式平衡两者。党报的关注既是提醒,也是期待,期待基层干部能从这一事件中汲取经验,让工作多些“换位思考”,少些“机械执行”,真正让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治理效能体现在每一件民生实事里。(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