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热点10月28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锲而不舍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常态化长效化推进作风建设。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实”为导向、以“效”为目标,推动减负工作从“有形”向“有效”转变,真正让基层干部卸下“重负”、轻装前行。
聚焦问题“靶向纠治”,以“实调研”代替“虚形式”,精准识别负担、精准制定举措,在“奔着问题去”中找准减负“关键点”。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关键在于找准问题、靶向发力。当前,一些地方仍存在“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滥、隐形负担屡禁不止等问题,消耗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和精力。要坚决纠治急功近利、盲目决策行为,防止“拍脑袋”决策、层层加码压担子。党员干部要深入一线、沉到基层,不搞“走马观花”式调研,不做“表面文章”,真正从基层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中找准减负的“关键点”。要用好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推进“一表通”建设,从制度层面堵住负担“源头”,让基层干部从无谓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处。
压实责任“铁规发力”,以“实机制”保障“长效化”,健全权责体系、强化统筹协调,在“盯着问题改”中筑牢减负“支撑点”。减负不是“一阵风”,而是常态长效的制度建设。《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是铁规矩、硬杠杠,必须一以贯之从严执行、一抓到底。要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中央和国家机关要带头示范,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专项工作机制要发挥好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的作用。要健全经常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机制,注重抓好问题整改“下半篇文章”,防止“纸上减负”“数字减负”。要加大督检考统筹规范力度,严控一般性学习交流、调研考察数量频次,清理规范各类评比表彰和创建示范活动,推动减负工作从“治标”向“治本”深化,形成权责清晰、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坚持以民“满意为尺”,以“实成效”回应“真期盼”,提升服务效能、增强群众获得感,在“检验于基层”中彰显减负“落脚点”。减负成效如何,最终要由基层群众来评判。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减负工作的根本标准,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决反对“材料政绩”“数字政绩”。要弘扬“短实新”文风,提升会议质效,扎实推进为基层减负一致性评估,确保各项政策符合基层实际、契合群众需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小切口”推动“大转变”,把减负成果转化为提升基层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的实际成效,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走村入户、为民解忧。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减负举措,让基层群众感受到真变化、真改善,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中,见证减负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山东省梁山县水泊街道: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