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阳光洒向广袤田野,一批满怀理想的选调生正踏着秋日的热忱,奔赴乡村振兴一线。他们穿梭在村舍田间,与农民共话桑麻,将青春汗水挥洒在希望的沃土上。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选调生作为党政干部队伍的“源头活水”,既承载着组织的信任,更肩负着群众的期待。他们的成长与实践,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见效。唯有真正沉下去、融得进、干得实,方能在广袤乡村书写无悔青春,助力沃野焕发新生。
褪去“书生气”,染得“泥土香”,在融入基层中筑牢根基。选调生大多刚从高校毕业,理论知识丰富,但基层工作经验相对欠缺。若是只满足于“身到”而未能“心至”,习惯于“纸上谈兵”,就容易与农村实际脱节,难以施展抱负。融入基层,首在心态归零。要主动撕掉“名校光环”的标签,放下“天之骄子”的身段,怀揣“小学生”心态,拜群众为师,与乡亲为友。融入基层,贵在脚步丈量。要走出办公室的“舒适区”,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听乡音、解乡愁、懂乡情,在摸清村情民意中找准工作发力点。只有当裤脚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沉淀真情,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农村的深厚底蕴与复杂现实,为精准施策奠定坚实基础。
练就“宽肩膀”,挑起“千斤担”,在实践磨砺中增长才干。乡村振兴非一蹴而就,其过程充满挑战,正是选调生增长才干、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要避免成为“旁观者”或“记录员”,而应争当“主攻手”和“排头兵”。需在产业发展一线显身手,结合所学专业和乡村资源禀赋,积极参与谋划特色产业,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在推动“土特产”升级、产业链延伸中显担当;需在乡村建设一线勇作为,投身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善、乡风文明培育等具体工作,不怕苦、不畏难,用汗水和智慧让乡村更宜居、更美好;需在基层治理一线经风雨,直面矛盾纠纷调解、应急事件处置等复杂局面,学习运用“枫桥经验”,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和应急处突水平。唯有在啃“硬骨头”、接“烫山芋”的实践中,才能淬火成钢,练就担当复兴重任的“铁肩膀”。
心怀“赤子情”,造福“一方人”,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初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选调生扎根基层,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造福百姓。要始终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需厚植为民情怀。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竭尽全力为群众办事,做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需办好民生实事。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信任。需凝聚振兴合力,善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变“要我做”为“一起干”,汇聚起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磅礴力量。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选调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其“向下”扎根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向上”发展的高度。期待广大选调生能珍惜基层历练的宝贵机会,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乡村沃土上深深扎根、汲取养分、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绚丽的青春之花,结出丰硕的振兴之果。(阳谷县委组织部组织三科:白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