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生一起令人痛心的伤医事件,该院骨伤中心主任王海彬教授出诊时遭遇袭击,虽已脱离生命危险,但伤情仍严重。(2025年9月23日澎湃新闻)
这起事件再次让“伤医”这一刺眼话题进入公众视野,也迫使我们追问,医患矛盾为何总难绕开暴力?法治的解决方案,何时能真正成为所有人的共识与选择?
行凶者曾接受过王海彬教授的治疗,从情理而言,本应存感恩之心,却为何举起凶器?外界暂未知晓事件全貌,但无论其间有何种纠葛,暴力都绝非答案。或许,行凶者对治疗效果存在预期偏差,或许双方沟通中存在误解,可这些都不能成为伤害医者的理由。医务人员是治病救人的从业者,而非“包治百病”的神仙,骨病治疗中常见的多次复诊、术后并发症,本是医学规律的一部分,是术前沟通未充分,还是患者对疗效存在不切实际的期待?即便对诊疗过程有质疑,合法途径始终存在,可行凶者却选择用最极端的方式激化矛盾,难道他不清楚,暴力伤医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自己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更给整个社会的医患信任蒙上阴影?
伤医案屡禁不止,并非医患矛盾“不可解”,而是法治的“预防-疏导-惩戒”链条仍需拧紧。要让医患矛盾走上法治轨道,需多部门联手织密保障网,政府部门应将反伤医普法融入社区宣传,把“暴力伤医违法”的观念送到百姓家门口,从源头筑牢法治意识;卫健部门需推动各级医院完善矛盾疏导渠道,在门诊、病房等显眼位置增设医患矛盾举报箱,公示卫健委及医院专属的投诉电话,更要设立专门的医患纠纷调解部门,让患者有地方说理、有途径维权,避免“诉求无门”催生极端情绪;执法部门则必须坚持“零容忍”,对伤医行为依法从严惩处,用司法判例明确“暴力红线”,让每一个人都敬畏法律、尊重医者。
医患本是利益共同体,医者盼患者康复,患者盼医者尽责,这份信任需要法治来守护。唯有让普法更深入、疏导渠道更畅通、惩戒力度更明确,才能让“遇事找法”取代“遇事施暴”,让医患双方都能在法治框架内维护权益,这不仅是对医者的保护,更是对每一个患者未来就医权益的保障。(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