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经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审议通过并正式向社会发布。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永久基本农田,是指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依法制定,永久保护的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18亿亩耕地,是红线,是战略底线,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安全线。当“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这句铿锵有力的宣示回荡在耳畔,它绝非一句简单的政策口号,而是一条关乎国家命脉与人民福祉的生命线。在城市化浪潮奔涌、各类用地需求日益迫切的今天,这条“红线”为何必须如钢铁般不可逾越?其背后,是对国家发展根基的深刻洞察,更是对人民“饭碗”最坚实的承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的依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而言,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耕地红线,实质上划定了确保粮食基本自给自足的能力底线。一旦这条红线失守,良田被蚕食,粮食生产的根基动摇,就将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人,国家发展的自主性和稳定性将面临严峻挑战。历史反复证明,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战略问题和政治问题。因此,守住耕地红线,就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屏障,是端稳中国人饭碗的必然要求。
放眼更广阔的视野,耕地保护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与韧性。优质耕地是经过千百年来自然演化和人类耕作形成的宝贵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每一寸良田的消失,都意味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损失和农业文化遗产的湮灭。在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这关系到代际公平和长远发展。科学划定并严守耕地红线,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引导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格局的关键一环。它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必须算大账、算长远账,不能以牺牲根本利益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
耕地红线,更直接牵动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与根本福祉。“民以食为天”,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米袋子”、“菜篮子”的丰盈与否,关系到农产品价格的稳定,进而影响每一个家庭的生活成本与质量。广袤的农田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维护乡村风貌、传承农耕文化、提供休闲空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耕地,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乡土记忆和生态家园,就是保障人民享有安全、稳定、美好生活的基础条件。这份安全感与幸福感,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简单替代的。
总而言之,“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是一项具有极端重要性的战略任务。它一头连着国家发展的宏图伟业,一头系着百姓民生的烟火日常。这条红线是保障生存的生命线,是维护稳定的安全线,也是迈向未来的发展线。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意识,严格落实各项保护制度与措施,确保红线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我们才能夯实大国粮仓的根基,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筑起最坚实的屏障。守护好这片孕育生命的沃土,就是守护我们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未来。(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久仰镇人民政府:姜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