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共产党员的“痴迷”
时间 :   2025-09-19 22:03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王文卓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日,一段视频引发网络热议,一位大爷因输掉棋局,在雨中反思了4个小时。有人痴迷于棋局,有人沉醉于垂钓,有人执着于运动,这是一种生命的热情,心灵的寄托。刘慈欣在《球状闪电》中写道:“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共产主义事业,就是这样一个值得迷上、应当迷上、必须迷上的永恒理想。


从法理上看,“迷”是党员身份的内在要求。2013年,吴良镛、师昌绪两位老院士在接受中央领导看望时不约而同提到“安专迷”精神:安下心来、专心致志、迷恋至深。其中,“迷”是最高境界,是抵御浮躁、保持专注、拒绝倦怠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奋斗终身”不只是一句誓言,它奠定了党章的精神基调,更是一种高度投入、忘我奉献的生命状态。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迷恋”不是可有可无的个人情怀,而是融入党员政治基因的精神烙印,是践行入党初心的必然要求。


从情理上看,“迷”是公仆本色的生动注脚。何谓“人民公仆”?是工作到生命最后一息的周恩来总理,是藤椅上强忍病痛笔耕不辍的焦裕禄。他们“迷恋”的不是个人名利和自我享受,而是国富民强的伟业、万家灯火的安康。这样的迷恋,彰显的是共产党人最纯粹的政治本色和最崇高的价值追求,是对“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忠诚实践。党员干部应在理论滋养中锤炼忠诚,在为民服务中厚植情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和“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坚持,真正成为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实干者。


从哲理上看,“迷”是生命境界的向上攀登。“境界观”是中国哲学最独特的特征之一,儒家的“圣贤之道”,道家的“自然无为”,佛家的“明心见性”,本质上都是在追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孔子为理想奔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徐霞客钟情于山川地理,为此“不避风雨,不惮虎狼”。迷恋至深,是做人做事的朴素境界,它意味着党员干部对人民事业抱有超越寻常的炽热忠诚与忘我投入,意味着一种灵魂契合的极致状态。党员干部要自觉投身伟大事业,以超越谋生、超越功利的信仰,以物我两忘的专注和念兹在兹的执着,续写共产主义事业新篇章,为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北岛在诗集中写到:“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心有所迷,才能行有所至;情有所钟,能抵岁月漫长,党员的美妙人生,从“入迷”开始。(中共莒南县委组织部:王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