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非法倾倒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正以三年为期严打严查,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在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调查发现,青海柴达木兴华锂盐有限公司(下称“兴华公司”)的环保乱象触目惊心,该企业被曝非法掩埋上万吨工业危险废物(下称“危废”),面对上级部门“未督先改”的要求,非但不彻底整改,反而突击挖出已偷埋危废易地再填,对当地生态造成二次伤害,更直接导致近2000亩水域90%消失。(2025年9月19日中国能源网)
青海柴达木兴华锂盐有限公司大量倾倒废弃物,如此胆大包天的违法行径,不禁让全国公众发出灵魂拷问:这家企业何以无视法律与督察,敢如此践踏生态红线?
保护环境是全社会共同责任,普通百姓尚且主动践行环保理念,作为生产主体的企业更应扛起核心责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兴华公司不可能不知晓生产中需严守环保底线,更不可能不懂非法填埋危废属于严重违法犯罪。但其仍置若罔闻、肆意处置,本质上是法治意识的彻底缺失,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公然背弃,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粗暴践踏,难道在企业眼中,经济效益的诱惑,竟能凌驾于生态保护与法律威严之上?
更值得追问的是监管环节的“失灵”。上万吨危废填埋、2000亩水域萎缩,绝非一日形成的“突发状况”。当地监管部门真的“视而不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上级责令“未督先改”,到企业搞“表面整改”遮人耳目,监管链条的断裂绝非偶然:是日常巡查流于形式,还是对企业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这背后是否存在为企业“保驾护航”的“保护伞”,才让兴华公司敢一次次踩踏法律红线,逐渐养成无视监管的“矿霸”做派?这些疑问,是公众心中绕不开的疙瘩,更是调查必须穿透的关键。
如今当地政府已回应“成立调查组全面调查”,这是回应公众关切的第一步,但绝不能止步于此。全国百姓期待的,不仅是对兴华公司的顶格处罚,更要深挖乱象背后的根源:对不作为、纵容违法的监管干部必须严肃追责,对可能存在的“保护伞”必须一查到底,彻底铲除“矿霸”滋生的土壤。唯有如此,大柴旦湖的生态才有可能真正修复,地方发展才能摆脱“以牺牲环境换效益”的怪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地,而非沦为口号。(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