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要求女生“规范理发”的严苛标准引发学生质疑与网络关注。9月18日,三明市教育局回应称,当地中学普遍要求女生留“齐耳短发”,目前正与三明一中沟通,力求在尊重校规的基础上协商更优解决方案。(2025年9月18日新京报)
三明一中,对学校学生发型提出要求,引发网络热议,这一事件看似是“发型管理”的小事,却折射出中学校规制定中“规范性”与“人性化”的平衡难题,值得教育者深思。
从争议焦点来看,三明一中的规定之所以让学生和家长难以接受,核心在于标准的“过度严苛”。校方要求女生必须留齐耳短发,且后脑头发需呈“阶梯状”修剪,这一细节不仅超出了“整洁规范”的基本需求,更与当下青少年的审美需求产生冲突。青春期女生对形象美有天然追求,长发亦是许多女孩的偏好,而家长们也认为,这种一刀切的发型要求“缺乏美感”,未能兼顾孩子的个体意愿。在互联网传播的放大下,原本的校园管理问题演变为公共舆论热议的话题,也让校方的管理方式陷入争议。
客观而言,学校对学生仪表提出要求,本身并无不妥。“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需要规范引导,校规中明确仪表标准,本质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朴素、端正的价值观,避免过度追求个性打扮影响学业,这是学校育人责任的体现。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不能脱离“人”的需求。当今时代,尊重个体审美、关注青少年心理需求已成为教育共识,校规制定若仍固守“一刀切”的强制逻辑,忽视学生的感受与意愿,即便初衷是好,也难以获得理解与认同。三明一中的争议恰恰说明,校方在制定规定时缺乏全面考量:将“规范”等同于“统一”,用类似军队的严格标准要求学生发型,既不符合中学教育的属性,也未能体现管理的灵活性。
事实上,校园仪表管理完全可以找到更优解。校规的核心应是“划底线”而非“定统一”,比如明确“不染发、不烫发、不梳夸张发型”,即可达到整洁规范的目的,何必在“头发长度”“修剪形状”上做过于细致的强制要求?学校不是军队,管理的升级不在于“形式上的统一”,而在于“思想上的认同”。若能在修订校规时纳入学生与家长的意见,平衡“规范性”与“个性化”,既守住“不影响学业、不违背朴素审美”的底线,又给学生留出合理的选择空间,才能让校规真正得到认可。
“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仅需要校规的“刚性约束”,更需要管理的“柔性温度”。校规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而非单纯的“管控”。当规定能兼顾原则与人性、标准与灵活,既传递规范意识,又尊重个体需求时,才能真正体现学校的管理责任与教育爱心,也让“育人”的初心落到实处。(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