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至21日,2025年中国罕见病大会在北京如期召开。会上披露的一组组数据,为全国约2000万罕见病患者带来了沉甸甸的希望,目前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医院已达419家,罕见病目录扩展至207种病种,更有约100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2025年9月22日光明网)
2025年中国罕见病大会在北京,约近百种罕见病用药纳入医保,这一政策突破,不仅是医疗改革向“小众群体”的精准发力,更彰显了我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民生温度,让曾经被“天价药”困住的家庭,终于看到了活下去的曙光。
罕见病之“难”,难在“罕见”二字背后的双重困境。一方面,罕见病发病率低、病例分散,诊疗难度极大,很多基层医院甚至缺乏识别能力,患者往往要经历“辗转多地、反复误诊”的痛苦;另一方面,罕见病用药多为“孤儿药”,研发成本高、市场需求小,价格堪称“天价”,不少药物年治疗费用高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远超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曾有无数家庭因这场“生命豪赌”陷入绝境。有的家长为凑药费耗尽积蓄、四处举债,有的患者因负担不起费用被迫停药,只能在绝望中等待病情恶化。罕见病不仅折磨着患者的肉体与精神,更像一座大山,压垮了一个又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
如今,近百种罕见病用药纳入医保,正是直击“看病贵”的核心痛点,为患者家庭卸下了最沉重的经济包袱。而政策的温度,更体现在医疗资源的协同支撑上,419家协作网医院构建起“全国一盘棋”的诊疗网络,通过分级诊疗+多学科协作(MDT) 模式,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通过远程会诊对接顶级专家;互联网医疗平台则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病例共享、诊疗方案互通,让罕见病不再“难诊难治”。这种“医保托底+资源整合”的组合拳,不仅解决了“用得起药”的现实问题,更推动罕见病诊疗从“零散探索”走向“系统突破”。随着诊疗数据积累、技术交流频繁,一些曾被视为“不治之症”的罕见病,正逐步向“可防可治”的常见病靠近,为未来的医学突破埋下伏笔。
此次医改突破,更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医保制度正从“保基本”向“保精准”升级,哪怕是“小众群体”的健康需求,也不会被遗忘。事实上,罕见病用药纳入医保的意义远超政策本身,它不仅让患者获得生存尊严,更能激励药企加大“孤儿药”研发投入,形成“患者获益-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推动我国罕见病医疗体系逐步完善。
站在新起点,百姓的期待也更具体。期待未来有更多罕见病病种纳入目录,让每一个“小众患者”都能被覆盖;期待针对肿瘤、遗传病等领域的“救命药”“天价药”,能通过医保谈判与集中采购进一步降价,真正成为“人人用得起”的民生药;更期待诊疗技术持续突破,让罕见病不再成为“生命的魔咒”。
从“保基本”到“保精准”,从“覆盖多数”到“不漏少数”,近百种罕见病用药入医保的背后,是医改不断织密民生健康网的努力。相信随着医保制度的持续优化、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健康中国2030”的蓝图中,每一个生命都能被温柔以待,每一个家庭都能远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焦虑,真正享受到医疗改革带来的民生红利。 (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