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财经调查》(2025年9月21日)曝光,网络直播间热销的“高端四件套”名不副实,宣称的“高支数”“100%棉”多为谎言,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造假,让消费者几乎“无一幸免”。若不是媒体曝光,这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骗局不知还要持续多久。
这场造假绝非个例,而是形成了成熟产业链,核心产地江苏南通的不少加工厂堪称“重灾区”。商家为赚昧心钱,造假手段花样百出:其一,虚假标注等级与材质,无论产品实际质量如何,一律贴“A类标签”;将纯化纤产品包装成“木棉皱皱纱”,主播再忽悠消费者“是从木棉树提炼纤维制成”,即便查网络百科也难辨真伪。其二,为“三无产品”留足操作空间,部分四件套无厂名、厂址、联系方式,商家直言此举就是方便下游客户换标签、换水洗标,为后续虚假宣传铺路。其三,以次充好压低成本,一款批发价仅95元、年销20多万件的四件套,被宣称是“全棉磨毛”,实际化纤含量达35%,靠海量销量仍能赚取可观利润。
主播是这场骗局的“关键推手”,明知是伪劣产品,却用“话术套路”包装成“高端好物”,用口头营销肆意侵害消费者利益;平台监管不力,对主播的虚假宣传视而不见,成了造假链条的“帮凶”。更值得追问的是,南通当地监管部门难道对家门口的集体造假“耳聋眼瞎”?日常质量监管为何形同虚设?非要等媒体曝光后才“后知后觉”?全链条造假的滋生,本质是日常监管“跑路”的结果。
面对这样的消费陷阱,消费者必须擦亮眼睛,网络购物别迷恋“高端”“品牌”噱头,更别轻信主播的片面之词。下单前务必货比三家,索要发票留存凭证,仔细核对产品标识(成分、等级、生产信息等),不给虚假宣传留可乘之机。
而监管部门更该深刻反思。规范产品质量、守护民生利益,本是监管的核心职责,岂能依赖媒体“替岗”?要让“高端四件套”回归品质本位,让网络经济重拾诚信,监管必须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不仅要将监管责任落实到日常,对造假企业严查严罚,更要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以“零容忍”态度斩断造假产业链。毕竟,消费者伤不起,网络市场经济的公信力更伤不起。(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