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某公职人员经组织严格审批,开启“晚八点送外卖”的个案,引发社会对公职人员职业行为边界的热议。部分舆论聚焦"身份特殊性"质疑其正当性,亦有声音主张"法无禁止即可为"。此现象恰是观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窗口,需在制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视域下予以深度解析。
制度经纬织密合规空间。当前规范体系已为公职兼职构建清晰坐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九条确立原则框架,中共中央组织部配套文件进一步阐明:经组织审批备案,利用完全脱离职务时间的非管理性劳务获取报酬,属合法合规行为。涉事单位创新建立"三阶管控"机制——事前申请明确时间地点、风险评估排除权力关联、过程报备接受动态监督,使当事人送外卖行为严格限定于每晚8时至11时。这种将原则性规定转化为操作性规则的实践,彰显了制度供给的精准性。近年来浙江、江苏等地相继出台公职兼职管理细则,将送外卖、网约车驾驶等低风险劳务纳入"准许类清单",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劳动价值重塑职业伦理认知。所谓"有损形象论"暴露的认知滞后性值得警惕。公职人员的公信力本质上源于履职过程的廉洁度与公共服务效能,而非虚置的"身份优越感"。当一位市场监管干部脱下制服变身"蓝骑士",在夜色中骑行十二公里配送热食,其行为本身具有双重示范意义:既是对普通劳动者生存状态的切身体验,更是对"劳动创造价值"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躬身实践。某市税务部门干部李某兼职外卖骑手三个月后,在服务窗口推出"错峰预约""延时服务"等便民措施,坦言"更懂群众焦急等待的心情"。这种职业伦理的重构,恰恰弥合了干群关系的微观裂痕。
风险管控须持手术刀精度。构建科学监管体系需把握三重维度:在监管焦点上,严格锁定涉及管理服务对象、可能接触内部信息、存在利益输送风险的"高危领域",如金融监管人员不得在相关企业兼职,执法干警禁止担任律所顾问。在行为规范上,设定每周兼职时长上限(多数地区规定≤8小时),建立异常收入申报机制。在技术赋能上,某省依托政务云平台开发兼职备案系统,自动比对企业库与监管对象信息,三年来拦截高风险申请37件。反观送外卖这类时空隔离彻底、收益即时透明的劳务,其风险系数远低于知识咨询类兼职。涉事单位采用的"绿黄红"三级分类审批制,正是精准治理的典型范式。
制度温度照见治理现代化。国家统计局2023年基层公职人员薪酬调研显示,县级以下工作人员月收入中位数仅相当于当地外卖骑手的82%。当某县农业局技术员为筹集孩子手术费夜间送餐,制度的人性化设计便成为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四川省建立"阳光兼职"备案平台两年来,合规兼职申报量年均增长40%,未发生权力滥用案例。这种治理智慧体现三重价值:在个体层面保障《宪法》赋予的劳动权利,在组织层面通过规范疏导替代粗暴禁止,在社会层面强化"按劳取酬"的价值认同。某地公务员在扶贫直播中助农带货,业余时间学习快递分拣技能,其多重劳动身份恰是新时代公职队伍的生动缩影——这既是个人发展权与公共职务的有机统一,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回应民生诉求的温暖注脚。(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人民政府:陈延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