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找准平衡点 筑牢连心桥——论村干部如何协调政策执行与群众利益的平衡
时间 :   2025-09-15 17:39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粟金玲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在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村干部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最终执行者”,又是村民切身利益的“直接守护者”。这种特殊的身份,让他们时常置身于政策刚性要求与群众柔性诉求的“交汇点”和“风暴眼”。上级政策与村民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如同基层工作中一道复杂的必答题,考验着每一位村干部的智慧、担当与情怀。


面对政策传达这一“硬骨头”,村干部不能简单地选择“唯上”或“唯下”,而应扮演好“变压器”和“连心桥”的角色,通过有温度、有智慧的工作方法,寻求动态的、积极的平衡。


做好“翻译官”,在政策传达中增进理解,凝聚共识。政策执行,宣贯先行。村干部的首要任务是将“官方语言”转化为“乡土方言”。不能只满足于开会通知、喇叭广播,而是要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开展“庭院会”、“板凳会”,用老百姓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把为什么(政策目的)、是什么(具体内容)、长远看有什么好处(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利益)讲清楚、讲透彻。比如在耕地保护工作中,不仅要讲法律红线,更要算清国家粮食安全的大账和一旦生态被破坏子孙后代受损的长远账,引导村民从“要我保护”转向“我要保护”。


当好“代言人”,在上下沟通中反映实情,争取支持。村干部不是政策的被动执行机器,而是社情民意的“前哨”。对于政策执行中发现的普遍性、合理性的群众诉求,必须敢于、善于扮演向上级政府反映情况的“代言人”。要深入调研,将村民的损失、面临的困难、合理的建议进行系统梳理,形成有理有据的报告,通过正式渠道及时向上反馈。例如,对于征地补偿标准问题,可以收集周边地区补偿方案、当前物价水平等数据,积极向上级争取更符合市场价值的补偿标准或额外的社保、就业等配套安置措施,为群众争取最大限度的合法权益。


争做“润滑剂”,在矛盾化解中创新方法,寻求共赢。对于政策执行中不可避免的摩擦,要灵活运用“情、理、法”开展工作。以情动人,要换位思考,体谅群众的难处,用真诚的态度赢得信任;以理服人,坚持原则,公平公正,把政策道理说透;以法育人,明确法律底线,引导群众依法维权。同时,可以积极探索“一事一议”、民主协商等机制,邀请乡贤、老党员等有威望的人士参与调解。对于像产业转型这类问题,不能只“堵”不“疏”,应积极向上争取技术培训、产业引导资金等,帮助村民在政策框架内找到新的致富门路,实现“退耕”与“增收”的平稳过渡。


善为“贴心人”,在服务群众中筑牢信任,夯实根基。所有的协调工作,其根基都在于深厚的群众基础。平日里就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积极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当群众真正把你当成了“自己人”,建立了牢固的信任关系,即使在执行棘手政策时,他们也更愿意相信你的出发点是为了大家好,从而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抗。这份信任,是化解一切矛盾最宝贵的“润滑剂”。


协调政策与群众利益的平衡,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实践艺术。它要求村干部既要有恪守原则的“铁面”,也要有体恤民情的“柔肠”;既要有高效执行力的“硬度”,也要有沟通艺术的“温度”。通过精准传达、畅通反馈、柔性执行和真心服务,完全可以在国家大局与百姓福祉之间找到那条虽窄却通的小径,最终汇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筑牢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最坚固的连心桥。(贵州省剑河县南寨镇人民政府:粟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