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反映,成都外国语学院向学生收取“企业微信费”,金额为1200元/人。该软件基本功能是免费的,学校使用它进行教学管理、家校沟通等,应该免费。此收费不合理,希望停止。(2025年9月12日大象新闻)
有网友反映成都外国语学院向学生收取每人1200元的“企业微信费”,引发舆论关注。据悉,企业微信的基本功能本身免费,该校却将其用于教学管理、家校沟通等场景并向学生收费,学生质疑此举不合理,呼吁停止收费。面对质疑,校方回应称“可交可不交”,这一模糊态度不仅未能打消疑虑,反而凸显出收费行为的合规性争议。
从事件核心矛盾来看,收费缺乏合理依据是首要问题。公开信息显示,企业微信作为常用办公沟通软件,其基础功能(如群聊、消息推送、文件传输等)对用户免费,即使用于学校教学管理场景,也无需向学生额外收取费用。若学校因特殊需求使用了软件的增值服务(如定制化功能、专属技术支持等),相关成本理应由学校与合作方协商承担,而非将费用转嫁到学生身上。如今校方以“企业微信”为名向学生收取1200元/人的费用,既未明确费用构成,也未说明资金去向,难免让学生及家长质疑“乱收费”。
更令人费解的是校方“可交可不交”的回应。这一表述看似灵活,实则暴露了收费行为的随意性:若收费合理合规,为何不明确统一标准?若无需强制缴纳,又为何要发起收费?这种“进退两难”的回应,不仅无法解释收费的必要性,反而加深了外界对“巧立名目收费”的猜测,对私立学校而言,即便办学资金来源与公立学校不同,收费也需遵循教育部门规定,做到项目透明、标准清晰,“可交可不交”的模糊态度,显然不符合合规收费的基本要求,也让公众对该校其他收费项目的合理性产生质疑。
事实上,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不侵害学生利益”都是收费的底线。教育服务的核心是保障学生权益,而非通过非必要收费增加学生负担。此次“企业微信费”争议,本质上反映出部分私立学校在收费管理上的不规范:既未充分保障学生的知情权(未公示收费依据、用途),也未建立合理的沟通机制(面对质疑仅以模糊回应搪塞)。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害学校自身口碑,更可能让学生利益持续受损。
事件曝光后,四川省教育厅已要求学校立即整改、停止收费,这一举措及时遏制了不合理收费的蔓延,但监管不能止步于此。一方面,需深入调查该校收费的背景,为何会针对免费软件发起收费?已收取的费用去向如何?是否存在与第三方合作中的利益关联?另一方面,应以此为契机,加强对私立学校收费的常态化监管,核查其是否存在其他巧立名目的收费项目,确保所有收费均符合教育政策要求。
对私立学校而言,合规收费不仅是遵守规定的基本要求,更是赢得家长与社会信任的关键。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非“盈利”,若以“服务教学”为名行“乱收费”之实,既违背办学宗旨,也背离了教育服务社会的责任。唯有做到收费透明、项目合规,才能真正保障学生权益,实现良性办学。
此次“企业微信费”争议,也为所有学校敲响警钟:教育场景中的收费,每一笔都应经得起追问,每一项都需对得起“教育”二字的重量。(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