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底以来,伴随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发酵,当事人杨某媛的硕士学位论文持续占据舆论焦点。截至目前,该论文在中国知网的下载量已超31万次,在“文献来源为武汉大学”的论文中高居榜首。然而更受关注的是,这篇曾因争议下架的论文,近期竟在事件未完全解决、学术质疑仍存的情况下,突然重新上架开放下载,引发公众对知网审核机制与学术严肃性的双重追问。(2025年9月11日澎湃新闻)
此前,经舆论深挖,杨某媛的这篇论文已被指出存在学术不端嫌疑与多处内容错误,这些问题不仅关乎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更触碰了学术研究的底线。也正因如此,论文最初下架时,多数观点认为这是平台对学术争议的合理回应。可如今,在争议未厘清、问题未修正的前提下,论文突然“悄悄上架”,既无官方说明,也无修订公示,这种“反复操作”让知网的“学术权威性”大打折扣。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学术资源平台,知网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学术质量与维护学术公平。按照正常逻辑,一篇论文要登上知网,需经过作者提交、机构审核、平台复核等多重流程;而当论文陷入重大学术争议时,下架核查、公开结论更应是平台的“标准动作”。可从杨某媛论文的“下架又上架”来看,知网的审核流程仿佛成了“摆设”:既未解释当初为何下架,也未说明如今为何上架;既未证明论文已修正问题,也未回应公众的学术质疑。这种“无理由操作”,难免让人怀疑:知网的审核是否流于形式?论文的上架与下架,到底是基于学术标准,还是受其他因素影响?
更值得深思的是,杨某媛论文的争议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武大图书馆事件的舆论热度深度绑定,公众对论文的关注,本质上是对“学术规范是否被尊重”“公共平台是否有担当”的关注。此时知网的“沉默上架”,不仅没能平息争议,反而让自身陷入“立场模糊”的质疑:是在回避学术问题?还是在“避过风头”后敷衍了事?无论哪种可能,都背离了学术平台应有的严谨与负责。
事实上,公众对知网的期待很简单:要么证明杨某媛的论文已修正所有问题,并公开审核过程;要么坚持学术底线,将仍存争议的论文继续下架核查。而不是用“悄无声息上架”的方式回避问题,消耗自身积累多年的学术公信力。
学术平台的权威,从来不是靠“规模大”建立的,而是靠“守底线”赢得的。面对杨某媛论文的“下架又上架”争议,知网不能再沉默——公开审核依据、回应学术质疑、明确操作标准,既是对公众负责,也是对“学术尊严”的基本维护。若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知网所谓的“学术权威”,终将在一次次争议中荡然无存。(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