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破除“会期履职”藩篱 激发 365天党代表动能
时间 :   2025-09-10 19:59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李宗民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从“开会握握手、散会挥挥手”的“会议代表”,到群众“推门可见、有事能找”的“365天代表”——这是近年来党代表履职方式发生的深刻变革。工作室的灯光常亮,民情日记的纸页常新,党代表的脚步常在基层穿梭。一幅党代表常态化履职、零距离服务的新图景,正悄然重塑着党群关系的新生态。破除“会期履职”的固有模式,关键在于制度机制的创新突破,激活党代表在闭会期间联系服务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强大新动能。


一、破除制度壁垒,构建全天候履职新生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为深化党代表履职机制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构建“全天候、全链条、全要素”的履职体系,是破除“会期局限”的基础工程。一是强化制度刚性约束。 通过公开党代表联系方式、履职承诺和接待日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变“隐身”为“阳光”,让党代表从会场走向街巷、成为群众身边的政治力量。二是夯实实体履职阵地。 完善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履职平台,建设集民情驿站、政策讲堂、矛盾调解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实体化履职阵地,为党代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提供坚实依托。三是健全闭环运行机制。 建立“登记-转办-反馈-评价”全流程闭环管理和“履职纪实-问题销号-成效评估”动态管理制度,将履职中的原则性倡导转化为具体执行的刚性责任,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二、畅通民意渠道,打造诉求直通快车道

打破信息壁垒,建立高效响应机制,是激活履职效能的核心环节。一是构建分级分类处理体系。 对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形成高质量意见建议专报,直通决策中枢,缩短“民意采集—政策转化—民生改善”周期,使基层声音真正成为施政的“坐标原点”。二是建立协同督办机制。 针对堵点痛点难点问题,设立党代表领衔督办项目,实行“党代表吹哨、部门报到”,通过挂牌督办、限期销号,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变“政策红利”为“群众实惠”。三是赋能数字履职平台。 建设推广数字化履职管理平台,实现群众诉求“指尖反映”、党代表“掌上接单”、问题“线上处置”全链条闭环,以数字技术重构履职场景,确保民意传递“零时差”、问题解决“加速度”,打造永不掉线的服务网络。


三、推动服务下沉,构建主动问需新范式

变“坐等上门”为“主动问需”,是提升履职温度与质效的关键。一是推行“驻室+走访”双轨模式。 建立常态化入户走访机制,推动党代表深入田间地头、社区网格,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中感知冷暖、捕捉真问题,用脚步丈量民情深度。二是组建服务攻坚团队。 在县级层面整合资源组建“党代表助力团”,在镇街层面由党代表领衔组建项目攻坚小组,聚焦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难点问题,形成组团作战合力。三是深化民情数据应用。 建立民情诉求大数据分析系统,对高频问题、共性诉求进行源头性、规律性分析,通过“解剖麻雀”推动“解决一件事”升维至“破解一类题”,实现治理模式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源头治理的根本转变。


四、释放治理效能,实现基层善治新境界

检验党代表常态化履职成效的根本标尺,在于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深度。一是当好政策落地的“助推器”。 党代表深入一线解读政策、跟踪问效,及时发现并协助破除政策执行中的“中梗阻”,确保党的惠民政策精准滴灌至治理末梢。二是当好矛盾化解的“稳压器”。 发挥党代表情感纽带和公信力优势,前置性识别风险隐患,通过情绪疏导、柔性调解,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基层一线。三是当好凝聚人心的“粘合剂”。 通过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常态化服务,厚植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和情感根基,使党代表真正成为群众最信赖的“知心人”、“自家人”。


五、升华价值认同,筑牢执政根基强支撑

当工作室的灯光照亮百姓的期盼,当民情日记记录下实实在在的民生答卷,一种植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政治新生态已然茁壮成长。党代表常态化履职的深层价值,在于其重塑了党代表的时代角色——他们不仅是议事殿堂的见证者,更是民生一线的担当者;不仅是任期五年的政治身份,更是群众身边天天在线的服务力量。其生命力,体现在群众从“试探性开口”到“习惯性求助”的信任升级;其成效,彰显于基层治理从“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的模式跃升。


当每一位党代表都成为一座流动的“民心驿站”,每一次履职互动都成为密切党群关系、巩固执政根基的生动实践,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独特政治优势,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阳谷县委组织部 :李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