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IP属地为湖南的网友(自称星巴克大学生兼职员工)发帖爆料,称因门店中秋月饼销售任务,自己被迫垫付近3000元购买15盒月饼,“连大学生活费都没了”,原本团圆的中秋节,成了压得人喘不过气的“中秋劫”。(2025年9月10日江西都市现场)
作为国内家喻户晓的连锁品牌,星巴克本应在企业管理与员工关怀上树立行业标杆,可此次“月饼强制摊销”事件,却暴露了其对基层员工的漠视,不仅正式员工要背负销售压力,连收入微薄、依赖生活费的大学生兼职,也被强行捆绑进销售任务中。
从市场逻辑来看,星巴克月饼定价偏高,在中秋月饼市场“百花齐放”的竞争中,本就缺乏“亲民优势”。面对同质化竞争与季节性滞销风险,正常企业会通过优化产品口味、调整定价策略或加强品牌营销来破局;而星巴克却选择了最“省事”也最伤人的方式:把经营风险直接转嫁给员工。这种“企业盈利员工出力,企业滞销员工买单”的模式,本质是逃避经营责任,更是对员工合法权益的践踏。尤其对大学生兼职而言,3000元并非小数目,可能是一两个月的生活费。当企业用“任务”倒逼他们垫资买月饼时,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更让兼职这份“勤工俭学”的工作,变成了“亏本买卖”。这种做法,彻底背离了“员工是企业伙伴”的品牌宣传,也让“管理温度”成了空谈。
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从来不止于一杯咖啡的口感,更源于企业对人的尊重。此次事件曝光后,大众看到的不是星巴克的“高端质感”,而是对基层员工的压榨。当一个品牌连身边的员工都不爱护,又怎能指望它真正尊重消费者?长此以往,只会不断消耗品牌好感度,让消费者渐行渐远。
事件发酵至今,星巴克亟需拿出切实行动而非敷衍回应:一是立即停止月饼强制摊销行为,退还大学生兼职的垫资,弥补其经济损失;二是重新审视营销模式,将经营风险归位给企业自身,而非转嫁给员工;三是正视兼职员工的权益,不能因“兼职”身份就降低关怀标准。
企业的长久发展,从来不是靠“压榨员工”实现的。真正有温度的管理,是在面对经营压力时,与员工并肩同行,而非让员工独自承担风险。希望星巴克能借此次事件深刻反省,用实际行动挽回员工与消费者的信任,毕竟,只有尊重人的品牌,才能走得更远。(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