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刚刚结束回应“预制菜”风波的新闻发布会后,记者了解到,西贝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表示将会起诉罗永浩。(2025年9月12日大象新闻)
近日,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之争”持续发酵,从个人吐槽升级为公开对垒,将预制菜行业的争议推向舆论焦点。这场风波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口碑,更折射出消费者对预制菜知情权的迫切需求,与其陷入“口水战”,不如聚焦争议核心,推动行业标准落地与消费透明。
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发文吐槽西贝,称其“几乎全是预制菜却卖得贵,实在恶心”,并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饭馆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作为公众人物,他的言论迅速引发关注;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回应则将矛盾升级:一方面表示将起诉罗永浩,另一方面宣布在全国门店公开“罗永浩菜单”(即其当日消费的15道菜品、830元账单),邀请消费者监督。随后,罗永浩加码悬赏10万元,向全国网民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线索,双方你来我往,让这场消费纠纷演变为全民关注的公共事件。
从争议焦点来看,核心矛盾集中在两点:一是价格合理性,二是预制菜的定义与标注。关于价格,“15道菜830元”是否“贵”,本质是消费群体购买力差异的体现。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一价格超出日常餐饮预算,但对高收入群体或注重品牌与体验的消费者,可能认为符合市场定价逻辑。事实上,西贝明码标价的行为虽不构成“欺诈”,却也暴露了其定价与大众消费期待的差距,尤其在“预制菜”标签的联想下,消费者更容易产生“性价比不足”的感知。
其事件出现,更关键的争议在于预制菜的定义模糊。西贝坚称自身菜品并非预制菜,而罗永浩及部分消费者却持相反看法,核心症结在于当前行业缺乏统一的预制菜标准。根据现有规范,预制菜分为即食、即热、即烹、即配等类别,部分餐饮企业可能将“半成品预制”(如提前腌制、预处理食材)与“成品预制”(加热即可食用)混为一谈,导致消费者认知偏差。百姓对“预制菜”的朴素理解多为“工厂加工、加热就能吃”,若企业使用的是预处理食材却未明确说明,很容易引发信任争议。这种标准不清晰的现状,正是公众人物一次普通消费吐槽能演变为行业风波的根本原因。
对广大消费者而言,这场“战争”的结果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通过此次事件获得实实在在的知情权与选择权。近年来,国家虽鼓励预制菜产业发展以降本增效,但“鼓励”不代表“放任”,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吃的是现制菜还是预制菜,有权根据需求选择;餐饮企业也有义务明确标注,而非利用标准模糊地带规避告知责任。罗永浩的诉求“强制标注”,本质上是替消费者争取知情权;西贝的“公开菜单”与诉讼应对,若能转化为“透明化经营”的动力,反而可能成为行业示范。
遗憾的是,当前双方的对抗仍停留在“口水战”层面,罗永浩悬赏征集线索,西贝以诉讼反击,却鲜少有人聚焦“如何明确预制菜标准”“如何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等核心问题。若这场风波最终只留下“明星吐槽”“企业维权”的热闹,而未推动行业规范进步,无疑是一种浪费。
期待此次事件能成为预制菜行业“破局”的契机:一方面,监管部门可加快出台统一的预制菜分类与标注标准,明确餐饮企业的告知义务;另一方面,餐饮企业应主动拥抱透明化,将预制菜使用情况纳入菜单标注,用真诚沟通替代对抗。唯有如此,才能化解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焦虑,让预制菜产业在“规范”与“透明”中良性发展,也让消费者的选择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毕竟,消费者要的从不是“抵制预制菜”,而是“明明白白消费”。(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