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与社会和谐稳定。当前,基层面临人口流动加快、矛盾诉求多元、服务需求升级等新情况,传统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唯有摒弃“虚功”、力戒“形式”,在“实”字上持续发力,以务实举措破解治理难题、以实在服务回应群众期盼,才能交出一份让群众满意的基层治理答卷。
察实情,摸透治理“活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基层治理的前提是摸清实际情况。“坐在办公室看材料、听汇报”对辖区内的人口结构、矛盾隐患、群众需求掌握不全面,终将导致治理举措“水土不服”,要坚持“脚步丈量民情”,常态化开展“蹲点调研”“敲门走访”,走进田间地头、社区楼栋,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留守老人照料、务工人员就业、邻里矛盾化解等“急难愁盼”,建立“民情台账”,动态更新需求清单。只有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治理工作才能靶向发力、精准施策。
出实招,破解治理“硬难题”。基层治理的核心是解决问题,空有思路没有举措,难以扭转治理困境。要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拿出具体可行的硬招实招。针对农村“空心化”导致的公共服务薄弱问题,可整合资源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养老、医疗、便民服务;针对社区“停车难”“充电难”问题,可统筹规划增设停车位、建设充电桩;针对矛盾纠纷多元问题,可组建“乡贤调解队”“律师服务团”,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每一项举措都要明确责任、细化流程,确保落地见效。
求实效,检验治理“真成色”。基层治理成效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不能只看报表数据、不听群众声音。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治理成效的“试金石”,建立“群众评价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线上留言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对治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对群众认可的举措,持续巩固深化;对群众不满意的工作,及时整改优化。同时,注重治理成果的长效巩固,避免“短期效应”。
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以“察实情”为基础、以“出实招”为关键、以“求实效”为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才能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广大基层干部要始终秉持务实作风,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每一个问题,让基层成为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幸福家园,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坚实根基。(从江县宰便镇人民政府:王丰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