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以竹为镜正进退观 以民为本明流转路 —新时代年轻干部在服务大局中践行初心使命
时间 :   2025-11-26 16:4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顾德政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干部队伍的“进、退、流转”是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是锻造忠诚干净担当铁军、夯实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根基的战略要求。中华文化视竹为君子,其“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品格,恰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党员干部应有的精神高度与行动自觉。当前,随着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贯彻,干部队伍“能上能下”机制持续深化,年轻干部面临岗位调整、职级变动的场景日益增多。如何以竹为镜,以平和之心看待“进”与“退”、以豁达之姿应对“流”与“转”,锤炼“进不骄、退不馁、转不惧”的干事格局,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成色,更关系着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与事业发展的后继力量。


“进”者当学竹节拔节,以“向上生长”的担当践行使命。位高更需责重,竹节向上生长,每拔高一节都愈发挺拔,却始终保持中空谦逊之姿,尽显“进取而不骄躁”的特质。年轻干部的“进”,如竹节拔节,既是组织信任的认可,更是责任升级的重托,绝非职级提升、待遇改善的“终点式”收获,而是“职务越高、责任越重”的“进阶式”考验。正确看待“进”,关键要学竹节“拔节有声、负重前行”,锚定为民服务的核心导向,把“上”的动力转化为“干”的能力。一方面,当守竹之“中空谦逊”,破除“官本位”思想。要把“进步”当作服务群众的新起点,而非炫耀的资本,始终以空杯心态对标新岗位要求补短板,强弱项。从业务骨干走向领导岗位则像竹节支撑枝干般提升统筹协调、团队管理能力;从机关下沉基层的干部,则如竹根扎土般深入田间地头、车间一线,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当持竹之“坚韧担当”,不因“进”而懈怠,反而以“节节攀升”的劲头扛重责而守谦卑。“时代楷模”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主动“进”入脱贫一线,恰似竹节冲破阻碍向上生长,用青春生命诠释了“职位有高低,为民无差别”的担当,为年轻干部作出了生动表率。


“退”者当效竹节蓄能,以“扎根沉淀”的定力筑牢根基。竹遇风雨不折,遇寒冬不凋,其秘诀在于深扎土壤的根系与节节蓄能的韧性,彰显“沉潜而不气馁”的核心。年轻干部的“退”,绝非事业的“休止符”,而是如竹节蓄能般的“蓄力沉淀期”。现实中,少数干部因岗位调整、职级暂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滋生“躺平”心态,本质上是对“退”的误读。正确看待“退”,核心要学竹节“深扎固本、厚积薄发”,坚守“为民服务不降温”的准则,把“下”的压力转化为“学”的动力。年轻干部当放下思想包袱,沉下心来筑牢根基。像竹节梳理脉络般,主动复盘过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论;针对知识盲区“补课”,参与专题培训、研读政策文件,如竹吸收养分般提升理论素养;更要守竹之“谦逊包容”,积极配合新接任同事做好工作衔接,在“传帮带”中深化对岗位的理解,不因“退”而失责,不因“缓”而松劲。“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在担任邵武市拿口镇镇长前,曾有过多年基层岗位的“沉淀期”,这段经历恰似竹节蓄能,让他积累了扎实的群众工作经验,为后续高效履职、服务发展夯实了成长底气。


“流转”者当循竹节舒展,以“适配拓新”的格局赋能发展。竹性柔韧,遇石则绕、遇隙则生,在不同环境中皆能舒展枝叶、开枝散叶,体现“适应与拓新”的鲜明特质。干部的“流转”,绝非无意义的“折腾”,而是服务大局、锤炼本领的战略安排,是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养,更是以“满足群众新需求”为出发点,破解民生衔接难题的重要机遇。但当前,部分年轻干部习惯于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对跨领域、跨层级、跨区域岗位调整存在抵触情绪,实则错失了成长成才的良机。正确看待“流转”,重点要学竹节“柔韧适配、舒展拓界”,把“转”的挑战转化为“融”的契机。年轻干部到新岗位后,当主动打破“专业壁垒”“思维定式”,以开放姿态适应新角色,扛起新使命。经济部门干部转岗党建领域,可如竹枝嫁接般将数据思维融入组织建设;乡镇干部到机关任职,可把基层实践经验转化为政策制定的精准参考,恰似竹根吸收的养分输送到枝叶、滋养全局。同时,要学竹之“开枝散叶”,注重“跨界协同”,在不同岗位的“衔接处”挖掘创新潜力,推动“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等融合性工作,激活干事创业的“乘数效应”,以“转”的实效践行初心使命。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新时代新征程,年轻干部当以竹节精神涵养“进退流转”的大境界,“进”则如竹立千仞,以扛鼎之姿应答时代考题;“退”则似竹藏深根,以沉潜之功厚植为民根基;“流转”则若竹展新枝,以融合之智激活改革动能。在强国复兴的壮阔征程中,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书写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青春答卷。(中共乐陵市委组织部研究室:顾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