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在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质量和成色。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承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又作出进一步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
“十四五”期间,我国乡村产业蓬勃发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数字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持续促进产业融合与价值链延伸;基础设施大幅改善,通过“水电路网”补短板工程优化改造自来水和无线网络,同时推进教育、医疗资源向乡村倾斜,不断提高医保业务“村里办”比例;职业功能持续优化,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农人”群体,通过直播电商培训孵化“带货达人”等路径,有力转变农民身份唯一标签。一个个风貌各异、活力满满的村庄正雨后春笋般闪耀在希望的田野上。“十五五”时期,为持续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关键是继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补短板、求长效、创增收。
“千万工程”的实践证明,只有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理念,才能切实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要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统筹优化村镇布局,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推动县域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要协同推进县域国土空间治理,在耕地总量不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稳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好农村改厕、垃圾围村等问题,加快补齐农村现代生活条件短板,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千万工程”的实践证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完善乡村建设实施机制,区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郊村庄和传统农区,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要跳出矛盾看问题,从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入手,从制约农村发展最基础的问题入手,抓一件成一件,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循序渐进,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乡村治理成果,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千万工程”的实践证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建设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起来,才能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更多流向农村,乡村才有活力、有人气、有奔头。各村资源禀赋不同,文化传承不同,建设模式也应不同。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农村经济,要立足各村传统文化,挖掘各村多元价值,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让千万乡村找到最适合解决自身矛盾特殊性的“最优解”,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在产业发展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山东省阳谷县委组织部:郑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