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在线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凝聚群众力量、密切干群关系的纽带。基层工作成不成,在于能否坐在一条板凳上,把冷暖聊明白、把心声听进去、把问题办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要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事情说了要听到落地的回响。以实绩实效为唯一衡量标准,把“会说”变成“能办”“办成”,是检验作风与能力的硬标尺。
一些地方存在“口号式沟通”。表态多、落实少,以“适时研究、进一步推进”替代承诺;会开了、话说了,诉求在流程里打转;材料厚、感情淡,重“痕”不重“绩”。根子在政绩观偏、机制不畅、导向失真,把“好看”当实绩,把“会说”当能力,现场不看、结果不评,语言脱离问题与结果,既伤民心,也失公信。
把话说到心里去,先要把群众语言当执政能力。政策要转成家常话、化为办理单。对一件事,谁来接、怎么办、何时回音,说清楚、立时限、见行动。把沟通从会议室搬到院坝、炕头,以钉钉子精神把“说了算”变成“说了办、办就成”。
沟通必须闭环。群众把问题说出来,干部把任务领回去,过程可见、进度可查、结果可评。建立“问题—承诺—办理—反馈”链条,责任到人、时限到点:当面承诺48小时内首次回音,复杂事项10个工作日内书面说明;每月晾晒承诺兑现率、首问负责率、复访解决率、群众满意度,季度通报、年度约谈与奖励同步跟进。看现场、不看台账厚度;看成效、不看材料花样。
能力要随任务升级。把政策话转成家常话,是转译力;把意见簿变成施工图,是执行力;把“一句还行”变成长久信任,是治理力。调研不能“话筒对着群众、目光对着稿子”。有的院坝会两小时、记录满页,群众仍不知“谁来办、何时办、怎么办”,这样的沟通无效。要把会场设在群众家门口,现场拉单、当场派单、跟踪销单,让“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紧迫感落到每个环节。
导向要硬起来。对大胆作为但因客观原因阶段性未达的,按程序容错纠错;对空头承诺、久拖不决、推诿扯皮的,实行“一件即查、当季通报、年度问责”。把群众评价嵌入日常,随机走访、第三方评估每季度不低于10%样本抽查,结果入库使用、与考核挂钩,形成闭环。
事实证明,语言的温度要转化为服务的力度、治理的效度。廖俊波常说:“思想领先一步,动作快人一步。”把会场搬到现场、把问题进清单、把结果交群众评,一批“老大难”在群众眼前见了分晓,口碑就是最实在的评价。
把话说到心里去,把事办到群众家里去,把评价交给人民手里去。今天就办,办就办成,成就成效。坚持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发扬“钉钉子”作风,让“板凳拉得低一点、距离贴得近一点、问题解决快一点”,把家常话说成承诺书,把承诺书兑现成满意度,汇聚干群同心、事业同向的合力。(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